实践队队员在模拟烘干羊肚菌。 福建农林大学 罗京 摄
“年轻人多读书、学农,这样好啊!”泉州市民间育种科学家张联财拿着水稻实验种子,对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耕读文化”社会实践队队员说。
作为泉州市劳动模范的张联财,长期从事优质稻选育推广。在其出资建造的多个种质资源库,银发的张联财为队员们讲解选种的过程,及其对自己从事选育的初心。张联财那为农业增产、为农民增收的热忱之心,在队员们的心中种下强农、兴农的种子。这,只是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耕读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之“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幕。
今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组建以邱栋梁教授和马翠兰副教授为领队,本、硕、博各学历层次学生构成的“耕读文化”社会实践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到农村、到产业基地、到生产一线,深入广袤农村,了解乡情民情,感受传统乡土民俗文化魅力。在历时一个月的活动中,实践队足迹遍布宁德屏南、莆田仙游、泉州南安等地。
修剪葡萄枝、菌种播种、模拟烘干羊肚菌、疏花穗、荔枝果树嫁接……田地就是教室,乡村就是课堂,农民就是老师。实践队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参与屏南县岭下乡横坑村葡萄园、南安荔枝科技小院等地的具体农作生产。施肥、疏花、喷药等平常在课本中常见的知识点,变成了队员们的实践要点。农林专业的课堂也不再拘泥于四方教室,而是被搬到了广袤的田野上,促进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让学生开拓了见识,提升了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队员们在葡萄扦插实践。 福建农林大学 罗京 摄
“他们在学校是看不到葡萄套种羊肚菌的。”邱栋梁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一代鲜有机会去田间地头。通过主题实践将我国特有的农耕文化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走近古人农耕器具、先人智慧以及农耕文明成果,为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提供农业现代化、智慧化的启发与实践。在邱栋梁看来,本次实践是农耕文化的寻根之旅。在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2021级智慧农业专业的徐菽仪看来,则是一个全新的课堂体验。
在泉州南安荔枝科技小院实践中,徐菽仪跟着指导老师马翠兰给荔枝疏花实践,让她印象极为深刻。“整个动手实践的过程,让我对农业专业产生极大的认同感。”她表示,通过实践学到书本上没有学深、学透的知识,让她更加深刻认识到从事农业相关产业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未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将继续探索“耕”“读”结合育人新模式,让农林教育走出教室、走进田间地头,不断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性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和劳动奉献精神,为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记者 郑晓丹 通讯员 李玉萍 黄汝艳)
队员们在田间劳作。 福建农林大学 罗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