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在政和县杨源乡富坂村田地里,茭白苗整齐排列。齐膝的水田中,政和县农业农村局种养殖管理股的宋小敏正在认真地挖取土样,准备委托前来指导生态种植技术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专家带回实验室检验,为不久后播种红萍做准备。田埂上,种植户和专家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时不时露出笑容。
政和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正在拟开展示范的茭白田里取土样
“政和茭白”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一亩茭白正常能赚6000元以上,但用肥量大,种植成本也高。”政和县和聚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当洋希望能够通过改进种植技术,减少用肥量,降低成本。
茭白生长需肥量大,过量施肥容易造成面源污染,影响生态。“红萍既是绿肥,也是饲草,可以固氮增肥、净化水质。茭白田里放植红萍可以减少施肥,未来还可以为渔或鸭提供高营养的饵料,拓展产业链。”国家绿肥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应朝阳研究员向当地种植户介绍“茭白+红萍”共作模式思路,计划在富坂村建立示范基地,引导种植农户发展生态茭白种植产业。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专家团队在田间指导红萍母萍扩繁
当前正值春耕农忙时节,应朝阳研究员与团队骨干杨有泉、李振武、詹杰等分赴福建各地,指导当地进一步做好“稻-萍-(渔)”生态种养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助力农民增收。此次,政和县杨源乡富坂村是“稻-萍-(渔)”模式应用在茭白产业的创新示范。
长汀县虾哥种养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基地红萍萍母长势良好
2018年以来,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红萍资源岗位结合福建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团队,一直致力于构建并不断完善以红萍为纽带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并进行示范和推广。
“红萍高营养、个体小,既能为水稻生产增肥,又能为稻田渔业提供饵料,一举两得。”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杨有泉副研究员介绍,近年来,岗位团队结合当地政府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现场观摩会等宣传推动工作,建立武夷山市“稻-萍-鱼”生产技术的标准体系,打响武夷山市“稻-萍-鱼”地方特色品牌。
大田县基地冬闲田萍母长势良好
据了解,稻-萍-渔(鱼、虾、螺等)模式及配套技术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浦城县、长汀县等地取得良好成效,成为地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应朝阳研究员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指导通过多元化开发,拓宽‘稻-萍-渔’产业发展空间,延长产业链,促进稻萍鱼生产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