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引领农民创业致富——云南省昆明市推进农业创业示范村创建工作纪实
2016-11-03   作者: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如今,一走进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中营村,就会被这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息吸引。

 整齐的大棚里鲜花盛开,种植基地里瓜果飘香,加工车间的生产井然有序,村民们快乐地忙碌着。

 中营村是昆明市农业创业示范村之一。“成为市级农业创业示范村后,我们村的生意越做越好,如今蔬菜瓜果都远销到东南亚多个国家了。”该村创业带头人袁谊坤说,“如今村民个个是创业致富的好手。”

 近年来,昆明市采取立体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帮扶措施,找准切口、因地制宜,积极打造农业创业示范村,加快“一村一品”建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农业创业示范村的创建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既着眼解决贫困村民生存生活的当下难题,又立足于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提升村民技能水平,能够推动农村长远发展。”昆明市人社局局长姚振康说。

 扶持创业发展农业打造农业创业示范村

 袁谊坤至今还记着2005年返回家乡中营村时看到的衰败景象。

 “村民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很多人买日常生活品都赊账,村里的道路、房屋破旧不堪,很难想象这是新世纪的农村。”资源匮乏、观念保守让这里多年饱受贫困之苦。

 “一定要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路来!”袁谊坤下决心返乡创业,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2005年,一场大雪让中营村近1800亩蔬菜遭了秧,2600多名村民损失惨重。

 为了改变村民单打独斗、难抗风险的局面,袁谊坤和老支书召集村民开会,挨家挨户地走访,希望村民支持村里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做大种植产业。

 村民不理解,袁谊坤就不停地说、不断地讲;村民有顾虑,袁谊坤就带头将自己家的土地出租给企业,拿出自己打工的积蓄引进企业;村民有迟疑,袁谊坤就带领大家外出考察;村民要保障,袁谊坤就积极奔走,寻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大家描绘出5年收入翻番的美好前景。

 2008年,中营村引进专业化蔬菜种植企业,开始了现代农业的探索之路。2013年,在人社等部门的扶持下,中营村开始创建昆明市农业创业示范村。目前,中营村已形成以种养殖为主,餐饮、百货销售为辅的创业结构,创业户达25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3%,全村农民年平均收入达1.3万元。

 58岁的明丽仙是中营村脱贫致富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以前我们村真的太穷了,我给人打工每天只有10块钱,不少年轻人整天东走西逛,看不到希望。”明丽仙说,“在袁谊坤的带领下,在政府的帮助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明丽仙在村里创办了一家种植鲜花的基地,玫瑰花、康乃馨等花卉打出了市场,在东南亚花卉交易中心很受欢迎。

 凭借坚定的信念,在当地人社等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11年来,袁谊坤带领全村5000多名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就业创业模式,不仅让中营村实现了脱贫致富,也带动了宜良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中营村的探索,是昆明市推进农业创业示范村创建工作的缩影。

 2013年,昆明市提出,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帮扶农民创业致富,5年内创建100个农业创业示范村。从2014年起,昆明市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技能+创业培训”等扶持措施,不断激发农民的创业活力。

 目前,昆明市各农业创业示范村都实现了创业户占全村总户数30%以上,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全村创业户数50%以上,示范村内富余劳动力就业率达90%以上。

 布局产业助力脱贫“一村一品”逐渐形成

 每天一大早,普国亮就会被村民们的电话吵醒。

 “现在村民的就业创业愿望特别强烈,脱贫致富的劲头很足。”作为昆明市彝族第一村的村主任,普国亮现在是全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2014年,彝族第一村开始创建昆明市农业创业示范村。

 “就业部门专门为我们举办了餐饮、导游、彝族刺绣等培训班,近400名村民掌握了技术后到石林景区就业,现在还有50多名妇女报名等着参加培训。”普国亮说,“两年来,彝族第一村利用石林喀斯特地貌资源、阿诗玛文化等优势,大力推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建设。”

 形成“一村一品”,实现农村产业长远发展,帮助农民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致富,这是昆明市推进农业创业示范村创建工作的主旨。

 “在创建活动中,近百个村子选准了发展路子,确定了主导产业,促进了创业,带动了就业,为未来发展夯实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昆明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龚成杰说,“目前,全市共创建达标农业创业示范村70个。”

 近年来,石林阿着底村的民间手工刺绣、西山区龙潭村的水果种植、富民东镇庵上村的休闲小温泉等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格局日渐形成,成为昆明市实施就业扶贫的关键抓手,为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动力。

 加大投入精心服务探索工作新机制

 为了推进农业创业示范村创建工作,昆明市各县、区高度重视,成立了农业创业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从2013年开始,昆明市各级政府将农业创业示范村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扶持专项资金增长的长效机制。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县区级每年安排资金不低于50万元,并视经济发展及示范村工作推进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示范村工作稳步推进。

 2016年,昆明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示范村创建达标后,市财政给予的1万元经费补贴提高至5万元。

 “去年我参加了村里组织的葡萄栽培技术培训后,创建了葡萄种植基地,现在发展得很不错。”48岁的大可村村民张贤民说。

 据龚成杰介绍,每个村均围绕“一村一品”开展创业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村民掌握技能,并互相交流、相互鼓劲,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的观念。

 人社部门精心服务,村民辛勤付出,使农村实现了快速发展。大海晏村村支书介绍,目前村里有劳动能力的292户中,285户有自己的创业项目,40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其他的创业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就业部门干部几年来倾尽心力、全情投入,千方百计地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龚成杰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