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三农 | 典型案例㉕:让龙眼枇杷老产业“枯枝”发“新芽”
2022-07-19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随着现代果业的发展,新水果品种层出不穷,龙眼、枇杷等福建传统水果的地位受到挤压,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产业出现萎缩趋势。

针对龙眼、枇杷这样的传统“老”产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龙眼枇杷郑少泉团队没有盲目地推广新品种水果,而是通过高位嫁接及配套栽培技术,以最短的时间,更新品种,产出效益,发挥新的产业价值。

如今,郑少泉团队育成的系列龙眼、枇杷新品种,推广范围已经覆盖全国主要优势产区。选育的不同熟期龙眼、枇杷新品种在四川泸州、攀枝花,重庆万州,福建莆田,云南屏边等产区示范推广,表现优质、丰产、稳产,得到当地政府和果农的高度认可,成为当地水果产业发展的首选品种。

科技服务三农  典型案例㉕:“万山”佳果富“万家”315.png

郑少泉(中)指导龙眼种植

久久为功,一“树”兴一地

枇杷是重庆万州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特色产业,“麻子枇杷”“贵妃枇杷”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一张名片,每年的枇杷季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然而在二十多年前,这里只有农户零星种植的枇杷,品种差、技术缺乏,品质低下。

万州区是福建省三峡移民工作的对口支援地区。万州区在三峡库区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三峡工程100万移民,万州区移民26.7万人,占全库区移民的五分之一。万州区属北回归线以北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适宜枇杷生长,但由于传统枇杷生产技术粗放,缺乏主栽品种,品种品质良莠不齐,单产不高,商品率低,加之滥用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造成粗皮大果、肉粗味淡、果色不均、果锈过多等问题,导致万州区枇杷产业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产业发展规模。

自1997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参与万州区对口支援工作以来,郑少泉团队结合科技特派员工作,先后向万州区引入福建省枇杷良种早钟6号、解放钟、长红三号、贵妃、新白1号、新白8号、钟香25号、78-1、城津8号等,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研究总结一套适合当地枇杷栽培的技术体系,培训当地果农,提高枇杷种植技术水平。

近二十年来,郑少泉团队分批次派科技特派员频繁赴万州对接指导,扶持地方枇杷协会,依托当地科技力量,开展技术培训,推动枇杷评优选优工作,不断提升当地果农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枇杷产业推广力度。利用枇杷成熟之机和栽培管理关键时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1人次,培训农民群众5600人次,印发各类技术宣传资料2720多份。郑少泉团队还发现万州区适宜发展晚熟龙眼产业,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建立1000亩的晚熟龙眼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助力万州果业持续发展。

如今,万州区枇杷生产基地遍布熊家、分水、天城、小周、武陵、溪口等6个乡镇,面积超万亩,产值超亿元,适栽品种及生产模式辐射推广到重庆市云阳县、忠县、涪陵区。经过20年从品种、技术的持续援助,万州枇杷已从当时的零星种植向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成为三峡库区又一道风景。

科技服务三农  典型案例㉕:“万山”佳果富“万家”1180.png

郑少泉团队介绍香型杂交龙眼新品种

高位嫁接,“老树”发“新枝”

枇杷为莆田四大名果之一,常太镇是莆田枇杷产业大镇。目前,常太镇已有枇杷栽培面积4.6万亩,有8000多农户从事枇杷生产,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常太镇当前主栽品种“解放钟”和“早钟6号”,鲜食品质已不满足市场要求,加上栽培管理技术跟不上,导致种植效益低下,严重制约常太枇杷产业发展。

为振兴常太枇杷产业,当地政府主动找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并建立紧密的科技合作。郑少泉团队担负使命于2020年年底驻扎常太镇,开启常太枇杷“复活计划”,引入团队自主选育的特早熟白肉枇杷杂交新品种“白雪早”、特晚熟白肉枇杷杂交新品种“香妃”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二代杂交枇杷新品种。划出1000亩的枇杷品种改良基地,通过采用高位嫁接技术,更新嫁接“白雪早”“香妃”等新品种。同时建立20亩枇杷名优新品种“5G智慧果园”。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常太镇枇杷“复活计划”已初见成效。经过品种改良的1000亩枇杷示范园硕果累累,20亩“5G智慧果园”生机勃勃。   

科技服务三农  典型案例㉕:“万山”佳果富“万家”1644.png

郑少泉团队指导农民种植枇杷

种业创先,果香飘四方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科技的灵魂。郑少泉团队在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结合推广和生产实践,大力开展龙眼、枇杷种业创新工程。多年来,郑少泉团队始终站在龙眼枇杷种业创新的最前沿,不断推陈出新,极大丰富龙眼枇杷品种结构。郑少泉团队育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龙眼、枇杷系列新品种(系)23个,通过审(认)定15个。

郑少泉团队创立了花果发育“光温钝感”理论,建立高效龙眼、枇杷育种技术体系。通过杂交育种创制新种质(品种)童期短、投产早、丰产、稳产、适应性广、适宜轻简化栽培,有效解决了龙眼生产上大小年严重和枇杷管理成本较高的问题。育成的‘冬宝9号’为国际上第1个杂交龙眼新品种,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龙眼主导品种,开创了龙眼杂交育种先河,实现了龙眼杂交育种从“0”到“1”的突破;育成的“早钟6号”生产表现早结、丰产、稳产、适应性广,连续20年成为我国枇杷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占世界枇杷面积的22.4%,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枇杷新品种,结合创新的配套技术,实现了枇杷鲜果周年供应;充分利用保存的种质资源,根据性状遗传规律,挖掘出优异亲本,科学配置杂交组合,培育出“三月白”“早白香”“香妃”“宝石1号”“翠香”“冬香”等6个“二代杂交”新品种,综合性状优异,居国际领先。

“把科技的旗帜插遍祖国的县域和乡村。”郑少泉团队成员表示,一个产业的发展必然会不断遇到科技新问题、新挑战,要推动一个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科技服务就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持续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多出大成果、大项目、大平台,聚焦聚力,久久为功,不断提升科技贡献率,通过一个产业,带富一个地区。(福建省农科院供稿)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