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农民讲师团团长张顺儒稻田里和群众聊中央粮食政策。吴明娜 李淑雅 摄
“乡亲们,我们今天来主要是和大家聊聊有关粮食安全的话题,大家有什么问题和疑惑都可以提出来,一起共同探讨。”近日,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丽山村一个农家庭院里热闹非凡,安溪县农民讲师团团长张顺儒正操着闽南方言,一边泡着茶招呼群众“吃茶喽”,一边和村民拉家常,询问他们在种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传授着他的致富经。
一杯清茶解民忧。不知不觉中,15分钟过去了,在安溪铁观音的氤氲茶香中,张顺儒也与群众拉近了距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他走出庭院,来到该村七区子角落的稻田边,只见田里稻浪起伏。张顺儒与正在忙着劳作的农民聊起了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政策和安溪县关于种粮的部署。
“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站在茶园和稻田相间的田埂上,张顺儒耐心地告诉群众,“要宜茶则茶,宜粮则粮。山下田地适合水稻,我们就要退出茶园,多种水稻,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微宣讲”激励人。短短15钟,张顺儒“土话”连连,得到了群众的认同。“学到了很多,没想到种水稻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回去我准备把村头的那几畦茶园也种上水稻,和厝边头尾多种粮、种好粮。”村民林世枝说,这堂课虽然短小,可大家都很重视,对我们今后如何科学种粮很有帮助。
不远处,一起走进田间的农技员杜荣州,一看到群众们的种粮热情,则马上拿出他有关种粮的全部看家本领,和农民讲师团成员中的水稻种植户开启了15分钟的水稻种植技示范指导。“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田。稻株要高一点,密一点,才能实现稳产高产。”农民讲师团成员和杜荣州一边详细察看水稻生长情况,一边向村民们支招科学种植、田间管理、施肥技术等管理工作,叮嘱村民要注意做好防治病虫害措施。
安溪县农民讲师团团长张顺儒和在泡茶桌和群众拉家常。吴明娜 李淑雅 摄
三个场景,三次15分钟微宣讲,正是安溪县农民讲师团打造基层理论宣讲“3.0升级版”的有益探索。为做好创新宣讲文章,解决“怎么讲更好”的问题,安溪县农民讲师团开展切块式宣讲,将宣讲过程分类切块,打造“拉家常+聊政策+送技术”三位一体的“15分钟微宣讲”模式,每个主题宣讲15分钟,开启基层理论宣讲“微时代”。
15分钟拉家常,让宣讲接地气入心窝。发挥讲师团成员与群众语言相通、思维相近、目标相向的天然优势,在宣讲前用15分钟的时间,与群众拉家常,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迅速产生共情,拉近距离,为理论政策宣讲打下坚实基础。
15分钟聊政策,让宣讲进基层润心田。用15分钟的时间,通过闽南大白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土话,把党的理论和政策中对群众最有益、最实用的内容送到群众中去,用乡音传“党音”,既让群众觉得有趣、有理、有味,有触动、有感悟,又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5分钟送技术,让宣讲用得上得实效。用15分钟的时间,在田间地头、茶园山头等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教会群众技术、传授群众经验,聚焦宣讲过程中重点难点,讨论交流、现场答疑,让群众将学习内容再回顾、用得上。
“短小精干,时间、地点灵活是15分钟微宣讲的一大优势。”安溪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柯诏晖认为,农家庭院、田间地头、茶园山头、乡间田埂都是微宣讲课堂和载体,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宣讲、群众有什么疑难困惑就宣讲阐释什么问题,有效提升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个宣讲单元不超过15分钟,党的好声音就融入了寻常百姓家。
据悉,安溪县农民讲师团成立于2013年8月,41名成员中有种养殖大户、制茶专家,也有市场营销能手,懂政策、会技术、善经营,是农村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他们坚持“来自农民 服务农民”的宗旨,通过培训、自学、转化,结合自身的致富实践经验,采取报告会集中授课、田间地头现场授课、“一对一”定点授课等形式,用“普通话+闽南语”“讲理论+讲经验”的直白方式,把中央精神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为民说时事、谈经验、传技术、办实事,成为党的政策“扬声机”、农业技术“直通车”、农村发展“助推器”、乡村振兴“加力杆”。
2018年3月,安溪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县、乡、村三级28支乡村讲师团和乡村振兴服务队,将触角延伸到全县每一个村居,着力打造农民讲师团“2.0升级版”。
面对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如何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安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宝贝说,安溪县农民讲师团坚持改革创新,抓住“谁来讲更好”“在哪讲更好”“讲什么更好”“怎么讲更好”等关键环节,创新“15分钟微宣讲”,打造基层理论宣讲“3.0升级版”’,做好队伍建设、阵地拓展、创新宣讲等文章,侧重“小话题”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用老百姓喜欢听的语言讲理论、谈经验、传技术、解疑惑,让群众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深受老百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