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德市及下辖各县、市、区的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纷纷落地首笔贷款业务。承包地经营权、古厝、白茶、水产养殖设施……一系列生产要素在平台上实现线上流转,并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获得金融支持。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过程中,农村产权完成了确权、赋权、活权的闭环,农民因此实现了更多财产权利。
农村拥有数量庞大的资源资产。其中,既包括土地经营权、林权等资源性资产,又包括建筑、生产设施等经营性资产;既包括实物性资产,也包括知识产权、公共品牌等虚拟性资产。但长期以来,它们并未充分转化为农民的收入。
以土地为例,农民通过农业生产从土地上获取基本收入,但土地用途改变产生的增值收益,农民往往难以充分享受。更多的农村资产则处于沉睡状态,既不能在市场上有序自由流转,也难以有效变现促农增收。
构建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是破题的关键。确权、赋权、活权,则是其中的核心要义:明确农村产权的权属和边界,赋予产权人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完整权能,推动产权有序流转,实现产权有效激励。
早在2011年,我省便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此后这项工作在全省全面推行。眼下,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2015年,我省由点及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轮改革的关键动作是通过清产核资,实现底清账明。之后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分配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一系列改革动作都指向确权与赋权,最终指向的是活权。只有让沉睡的资产动起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农民才能真正实现财产权利。而这需要建立具有活力而又规范运行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在实践中,农村产权交易变现渠道并不通畅。
尽管各地大都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但交易对象多局限于土地经营权、林权等有限的生产要素。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撮合机制等限制,其整体运转效率低下。民间土地流转更多选择场外交易,不少流转行为甚至止步于口头约定,缺少规范的合同约束。这个过程中,流转的规范性无法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争议与纠纷时有出现。与此同时,更多的农村生产要素处于沉睡状态,既缺少流动性,又因为其非标属性,难以评估、定价、处置,而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
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破解交易难、变现难、融资难等问题,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只有加快建立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交易体系,加强规范引导,改善相关配套,才能让农民更加信赖市场,让市场更好服务农民,让农村产权真正活起来。
一个现代化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应当具备信息发布、交易撮合、产权鉴证、资产评估等基础功能,并与金融、保险、担保等社会机构有效联动,联合开发普惠、广适又兼具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金融活水。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技术也应当得到充分利用,在提高服务效率、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风险补偿机制、资产收储等手段,确保农村产权交易融资过程中出现的违约风险、不良资产处置等难题能够得到妥善处理。
让沉睡的资产动起来,让农村产权活起来,农民才能不断实现其财产权利,乡村振兴才能拥有更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