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早人更勤。春风如贵宾,一到便繁华。早春华安,山水林田,生机勃勃。
沿着漳州九龙江北溪溯流而上,官畲村、先锋村、大地村……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样板村,扑面而来。
近年来,漳州华安县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不断探索完善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路径,描绘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美丽画卷。
绿色引擎 让乡村“富”起来
如何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探索农旅结合发展道路?华安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质量兴农。以乡村振兴推动旅游经济提效,以良好生态带动绿色经济提速,去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53.62万人次,旅游收入20.77亿元。
念好“茶叶经”。持续实施“茶叶+”模式,把茶叶和生态、技术、平台、品牌有机融合,建立相对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示范基地15个,绿色示范园4.6万亩,“华安铁观音”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北溪乌龙茶”获评全国名优新农产品。
打响“果蔬牌”。 扶持发展“华安四果”,建立百香果、柑桔优新品种标准化示范基地,打造“抱春柑”集体商标、坪山柚农产品特色优势区。推广种植优质高山蔬菜,种植面积5.14万亩。培育无公害农产品11家,绿色食品5家,有机食品5家。
做活“林下戏”。引导推动林下产业初加工,重点抓好8个示范基地建设,林下经济总产值达7亿元,获评全市唯一“全国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县”,初步形成了以林竹、林药为主的林下经济综合利用发展新模式。
生态宜居 让乡村“美”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县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工作,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之以恒推进“一革命四行动”。“串珠成链”,在大地土楼群、官畲、黄枣村萝卜基地和上坪土楼群等景区,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精品线路,建成54座旅游厕所、72家旅游餐饮、民宿酒店、农家乐和11个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文明和谐 让乡村“活”起来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仙都镇的先锋村与大地村双双获评全国文明村。
位于先锋村的毛主席批语之乡教育基地,全面提升,配套建设停车场、绿化等基础设施,使珍贵的村史资料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仙都镇,移风易俗宣传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各村巡演宣传30余场次;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新风尚,将婚事新办、喜事省办、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组织200余人次在重阳节等节日到敬老院慰问看望老人。市后村刘树华等100多户家庭被评为市县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荣誉称号。
“比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
鸣锣开跑
开年就开跑、起步就冲刺。华安县全面打响新一轮“比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的第一枪,确保新一年年度竞赛名列全市前茅。
抓组织领导,促责任落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专项小组,出台扶持措施,形成“县领导挂项目”的责任体系,将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实行“一周一汇总、一旬一调度、一月一考核”工作制度,各责任单位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抓宣传动员,促氛围提升。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着重报道先进典型,全面推进“竞赛”开展,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抓要素保障,促项目落细。以项目实施为抓手,聚焦群众需求,策划生成项目让群众看得见、得实惠;实行“项目化、表单化、清单化、责任化”管理,积极构建部门有行动、乡镇有回应、工作有落实的“挂单销号”工作体系,克服项目推进中前期设计、审批、用地、用林等存在的问题;强化统筹协调,用好政策、整合资源,及时拨付各级资金,确保项目落实落细、取得实效。
抓督查指导,促整改到位。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实地督查和指导,在第一现场抓落实、抓推进,对于工作开展不到位的村组干部及时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到位。月考核结果公布在华安电视台或华安新闻媒介,乡(镇)考核连续两次倒数二名内的由所在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做表态发言,连续三次的由所在乡(镇)党委书记做表态发言,并取消所在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评先评优资格。
党建引领 勇当“先锋”
先锋村党支部主动融入仙都镇全域旅游,加大对“四对比五算账”教育馆升级改造,提升中国女排希望小学文化公园, 以“毛主席批语之乡”“全国文明村”两张名片打造红色一条街;
村两委带头,个人投资、村民入股,高石村从发展旅游上获得了收益,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村民实现家门口赚钱的梦想;
原本默默无闻的招坑村挖掘自身秋千传统文化,蹿升为网红秋千村,村集体年收入达50.66万元,实现从“破壳”向“领跑”的华丽转身;
党建引领、村企合作,大地村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功入股信用联社……
这是“清爽华安 勇当先锋”党建“八个一”示范工程在全县全面开花结果的一个个剪影。
春节前,坐落于大山深处的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又一次迎来大喜的日子。伴随畲家山歌,一年一度的村企合作分红大会开始了。“来,你们家7口人,5600元,核对一下……”此次分红共发放38.96万元,125户村民代表排起了长队,确认身份、签字、按手印,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
官畲村是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多年前,这里是全县最穷的山区村,学靠赊,医靠借,被外人戏称为‘赊’寨。”村民们记忆深刻。去年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50.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6万元。
如今,官畲村立足山区生态优势,走上种茶富民、旅游兴寨之路,成为福建省首批民族村振兴示范点。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摸索创造了“三联创”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党支部联合党员创优”“党员联合群众创业”“党群联动文化创美”,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创水平,引领村民奔小康。官畲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步伐铿锵有力。
茶旅融合,产业振兴。2003年,官畲村群众响应县委县政府“兴茶富民”的号召,种茶制茶。群众因茶而富,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2户精准贫困户也于2017年实现脱贫,彻底甩掉了“赊寨”的帽子。2018年,村里和漳州旅投集团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实现茶旅融合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官畲村集体和群众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群众经营的农家乐、民宿、特色商品店30多家,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创业就业,仅在旅投公司就业的就有62人,村民每年收益达750万元。人在寨里走,美景入眼帘。去年,官畲景区还被批准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党建引领,先行先试。华安县及时组建乡村产业振兴专项小组,定期召开乡村产业发展推进会,实行县领导挂镇、县直部门挂村、乡镇干部挂户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对乡村特色产业连片打造进行集中支持。目前,以仙都镇、新圩镇等4个乡镇,包含官畲村、大燕村、先锋村、大地村、招坑村等8个行政村在内的全县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已启动实施。可以预见,在这8个行政村、4个乡镇的示范带动下,更多的“先锋”将在华安大地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