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三农网12月31日讯 大黄鱼是中国特有的地方性鱼类,有“国鱼”之称。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野生大黄鱼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人工养殖的大黄鱼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种质无保障、水体富营养化、病害频发等现象,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大黄鱼产业技术服务团队牢记服务“三农”初心,针对大黄鱼生产问题,主动作为,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服务。近20年来,该团队在福建省共创建了7个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534亩,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
团队与富发公司举行大黄鱼产业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授牌仪式
创新技术,研发喜结硕果
借助科技力量,技术服务团队围绕大黄鱼因种苗、环境等带来的发展瓶颈,加强科研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了对大黄鱼危害极大的寄生虫-刺激隐核虫感染模型和免疫荧光检测法,制备了纳米级免疫制剂,创建了水产养殖风险评估系统和湾外大网箱养殖新模式;通过体外药物筛选得到了多种对刺激隐核虫有杀灭或抑制效果的药物,驱杀虫率可达100%。这些研究成果在福建省三都澳等大黄鱼养殖区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团队成员池洪树和陈华在观察寄生虫抑制剂的防治效果
为了解决春季大黄鱼内脏白点病频发的问题,团队创新研发了口服免疫制剂,可使受免鱼病死率降低50%以上;同时对大黄鱼主养区开展了为期五年的监测,厘清了病原菌耐药性的时空变化情况,并制定出精准用药策略。针对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研发了海上智能精准变量投喂设备,提高了投饲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减少了环境污染。此外,团队研究揭示了福建省流行的大黄鱼虹彩病毒存在毒力和基因型差异,并建立区分强弱毒株的检测方法,目前正在加紧研发相关的免疫制剂,开展抗病毒苗种选育工作。
团队首席科学家龚晖、成员池洪树在海上养殖鱼排指导鱼病防治
近20年,该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海洋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国家科技支撑、948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为大黄鱼产业解决了诸多问题,研究成果《鱼类黏膜免疫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分别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深度合作,科技催生效益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技术服务团队根据产业需求,有针对地与企业、政府部门进行协同合作,加快产学研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推进了大黄鱼产业的整体振兴。
作为产业发展“智囊团”,该团队积极协助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福鼎朝辉水产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科研体系和示范基地,合作承担了福建省大黄鱼健康养殖、良种繁育的重大专项以及农业农村部无疫化大黄鱼苗种繁育技术攻关等任务,研发了实用的免疫防控技术,建立了无疫化苗种繁育规程。期间,团队与企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取得成果经过示范推广,大大提高了当地大黄鱼养殖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增产增收。
项目验收会现场
此外,该团队还与走在海水寄生虫研究前沿的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刺激隐核虫防控方法,与走在鱼类育种前端的厦门大学、育种优势企业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开展抗病大黄鱼良种选育,联合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闽东水产研究所推进技术培训和推广……通过技术联动,提高了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
深入一线,助推乡村振兴
“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特派员服务队就在海岛上,随时可以找他们,他们也知道我们的需求。他们大多是80后大学生,坚守在海岛很不容易。”蕉城区三都镇秋竹村老养殖户林吉城对这支团队十分信任。
为了更好地服务养殖企业及广大养殖户,近年来,团队先后派驻六位科技工作者到养殖一线担任科技特派员,推进技术科普、政策宣讲,并帮助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先后开展了近10场科技培训,培训技术骨干1000人次以上,帮扶了36名返乡青年创业,其中大学生21人,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21人。
团队成员林能锋、池洪树在海上鱼排应用自主研发的疫苗为养殖户解决养殖病害问题
团队还采用“科技+基地+农户”的服务模式,共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推广农业新技术27个,应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25个,解决重大共性问题11项,新增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
团队成员许斌福、陈永聪在海区进行现场采样
2020年春天,原本正值大黄鱼产销旺季,销路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度敲下了“暂停键”。技术服务团队了解到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存在水产品积压的困难后,立即行动起来,多渠道拓宽销售渠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并协调产品入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进一步扩大销量,有效缓解了养殖户和企业的燃眉之急,深受大家好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