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华安县新圩镇黄枣村航拍图。
近年来,黄枣村外抓村容村貌促提升,内促特色产业谋发展,实现从市级贫困村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亮丽蝶变。
探访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顶墩村的公厕,只见地板干净清爽,便池马桶整洁卫生,洗手台上的绿植生机盎然,第三卫生间内设有方便残疾人的安全抓杆,母婴室温馨整洁……“内外兼修”的乡村公厕让人倍感舒适。
因为文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火了!当地通过“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文创带动模式,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修缮破落的乡村民居,利用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打造历史建筑群活态博物馆,让曾经落寞的龙潭成了“网红村”。
已嫁到外村的袁云姬,在老家政和县石屯镇石圳村发起成立“巾帼美丽家园”建设理事会,带领同村9名姐妹用锄头挖开垃圾山,徒手掏走河道里的淤泥,筑篱笆兴绿化,带领大家建设美丽乡村。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堆积30多年的垃圾被清除一空,垃圾池和污水处理池也建了起来。
行走在福建广大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不少乡村成为都市游客心神向往之地和农民兄弟生态宜居之所。
美丽宜居的乡村是什么样的?
福建在探索中给出了答案:要突出规划先行,做到“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要加强重点整治,抓好“一革命四行动”;要实行分类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为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福建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构筑合力。地方党政“一把手”深入一线当好“施工队长”,整县、整乡、整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福建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农村卫生公厕实现建制村全覆盖、户厕无害化普及率达98.6%,从根本上解决了如厕难、环境差、不卫生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全面建立,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全部整治清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2.1%;农业生产废弃物有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7%,农田残膜基本回收;建设改造“四好农村路”6239公里,农民出行条件显著改善。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应当让村民当主角。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福建各地积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
周金概以本土工匠师的身份,重返老家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当起了施工队长。
在古厝修缮中,如何做到古色古香与现代宜居美美与共?永春县决定培养一支“接地气、本土化、专业化”的工匠队伍,利用传统工艺,采用本地材料,“修旧如旧”,努力在建筑风貌、空间形态等方面保持历史文化特质。
在外打拼多年的周金概和几名工匠一起返乡,组建了一支10人规模的小工程队,承包起本村的房屋建设。很快,大羽村的工匠队伍不断壮大,吸引不少村庄前来“取经”。周金概也带起了学徒,开始“走出去”,到附近村镇承包新工程。
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增强村民主体意识,全省各地创新实践层出不穷。
邵武市吴家塘镇通过使用无人机航拍、空中监测和地面巡查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起立体式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这一快速、清晰、全覆盖、无死角获得影像资料的办法,为发现环境卫生整治死角和盲区提供了便利,大幅度提升了巡查效率和整改时效。
走进福州市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家家户户门前的干、湿垃圾分类桶摆放得整齐有序,每个垃圾桶上还印着专属二维码。这小小的二维码,成了长安村推进垃圾分类的“密钥”。保洁人员每天定时上门收取垃圾,并扫描二维码,根据当天垃圾分类质量,在系统里为农户打分,0至10分不等。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物资和有机肥;积分排名靠后的,则进行点对点宣传,仍无改进的,就要根据村规民约小惩大诫。
农民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建宁县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广大村民利用整治好的庭院空地,发展“果(茶)+蔬”“花+蔬”“果(茶)+花+蔬”等立体种植组合,同时引入生态养殖、传统手工业等多元业态,过上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生活。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争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4%以上,创建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示范乡镇。”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