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流转 合理开发 修旧如旧 创新模式
寿宁下党探索古村修复新模式
背枕青山,面朝绿水,乌瓦黄墙,小桥流水,来到寿宁县下党乡会发现,在村道旁的古民居中有许多文化旅游新业态,乌金陶技艺、廊桥技艺、古琴演奏、提线木偶戏等,与古色古香的民居相得益彰,把下党衬托得更有韵味。
近年来,下党乡抢抓“学习小镇”影响力不断扩大、党校学员入驻培训和游客不断攀升的机遇,积极探索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把古村文化“保”起来,古厝民居“用”起来,使古村沉睡资源“活”起来。
为了使古村厝能够有序流转,下党乡先对全乡古厝民居全面摸底排查登记,对171栋古厝分期分批进行修复保护。然后,以下党村为试点,以乡政府为平台,按“分类实施、统一管理”原则进行房屋流转。
创新房屋流转模式,“破木屋”成“黄金屋”。下党村采取“以修代租”方式,对有人居住的12座古厝,由乡政府统筹资金先行修缮,进行活态保护;对42座闲置古厝,由乡政府同产权人以每年3000元至5000元租金,签订20年至25年租赁合同,流转获得使用权后,进行“统一租赁、统一收储、统一修缮、统一管理、统一引入业态”,期满验收合格后返还群众。截至目前,下党村已流转闲置农房32栋,达成租赁意向10栋,完成修缮13栋。
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下党乡创新推行“工料法”,对在规划内、技术要求不高、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下项目,自行组织、购料、施工、监管,简化预算、招投标等环节,并聘请当地传统工匠施工,工程造价仅由人工费和材料费构成。
目前,采用“工料法”完成50万元以下村级项目6个,累计完成投资80万元,节约前期工作时间2个月以上,节约资金支出20万元,时间、投资两项成本节约比例超过25%;吸纳本地村民、工匠就近务工50多人,发放人工费50多万元,促进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修旧如旧、就地取材是下党乡保持古村历史风貌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下党乡完成原下党乡政府、邮电所、发电站等27个基础设施项目,立面改造110多万平方米,坡屋顶改造72万平方米,并结合村庄布局,“一厝一主题”保留传统民俗风情、非遗技艺,全面提升古村“颜值”和“气质”。
古村活化靠的不仅是历史和情怀,更要创新运营模式,吃住行游购娱配套齐全。下党乡出台了《下党乡促进旅游业态加快发展十一条措施(试行)》,在租金减免、食宿补助、销售扶持等11个方面,大力扶持培育乡村旅游业态,最高补助达30万元;成立难忘下党研学合作联社,鼓励引导村民返乡经营餐饮、美食茶点、工艺品、标配伴手礼等,培育了特色文创商品、廊桥技艺等新业态,让古屋成为创业和生活的乐园。
如今的下党,初步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文旅步行街,古村落“空心化”得到改善,环境美、产业旺,先后获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置身下党,每一帧都是山乡新画卷。(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