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变自然之水为发展“活水”
2021-09-24   来源:闽北日报

因水而美,由美而富。

地处闽江之源的南平市,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溪流绵延纵横,有大小河流7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4条,近5年人均水资源量11782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61倍、福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3.46倍。

这里,一年四季,湖光山色,碧波粼粼,令人心旷神怡。2014年,南平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近年来,南平市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立足南平良好生态本底条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做足水资源产业大文章,把 “水美”作为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有效载体,坚持以水为魂、以水为脉、以水为媒,通过岸上岸下共同治理、共同建设、共同提升,让水与城市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实现“山、水、城、业、人”一体发展。

守护闽江源头活水

富屯溪畔,秋风过处,碧水荡漾。

2018年5月,顺昌县依托河长制成立生态巡查管理中心,一改部门间“各扫门前雪”的局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福州雪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专业化的生态巡查。

“顺昌做法‘无疑是创新生态监管机制的有益尝试,或将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福建省河长办一名专家如是评价。

近几年来,南平坚持党政同责,市县乡三级党政负责人同任河长,先后编制了《南平市河流名录》和《南平市河流水系图》,建立了“四级河长+河道警长+河道专管员”的河湖管理模式,设立区域河长150名、流域河长525名、村级河段长1701名、河道警长274名,全市河流实现监管全覆盖。同时,还成立检察院派驻河长办联络室,促进治水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无缝衔接。构建了职责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长效机制,有力维护了河流长治久清,促进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人水和谐发展。

与此同时,南平还做好“加减乘除”法,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

——“加法”,就是持续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控,控制林木采伐,推进造林绿化,实施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等工程,不断提升南平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目前,南平市森林覆盖率达78.89%。

——“减法”,就是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把项目准入关和排放总量关,严控矿产资源开发,从源头上实现能源资源消耗的减量化。

——“乘法”,就是研究用好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及交易政策,开发低碳金融产品,推广绿色信贷,探索建立生态银行,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放大生态资本效应。

——“除法”,就是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水土流失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以及严控化肥施用量,农村万人保洁机制在福建全省推广。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监测评价全部达标。

探索水脉发展新路

南平山清水秀、生态优越。如何变水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南平试水“水美城市”建设、点绿成金——以水补山、以山带水,将城区水系治理和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经营、土地资源开发、文化旅游景点、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闽北特色亲水型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小手笔实现了大蓝图。以水为脉,让河流、岸线、景观、道路、文化遗产与城市设施自然衔接、融为一体,实现水与城、水与自然的和谐,既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城市功能设施,又提升土地预期价值,提升产业素质,推动山水增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好山好水生产出诸多绿色优质的好产品。在成功引进年产100万吨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生产线后,今年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武夷新区管委会分别与华润怡宝饮料(中国)、福建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分别建设年产10亿瓶矿泉水、水产品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和建设年产200万吨天然饮用水。

“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紧邻芹口物流园、将口火车货运站和高铁南平市站等,具有水资源全产业链开发利用优势,能满足矿泉水、山泉水、饮料以及护肤水等高中低端、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开发需求和明显的成本优势。”武夷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南平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着“雄心”,就是依托麻阳溪雷公口引调水工程,规划建设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谋划生成一批布局合理、操作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具体项目。

麻阳溪雷公口引调水工程通过近54公里的隧洞和管道将国家公园里雷公口水库水资源引至将口水厂位置,设计引水能力为每天27万立方米。据介绍,引到将口水厂的雷公口水库水具有多项优势:一是水质优良,水源保护区全部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内,不受人为活动干扰;二是水量充沛,日富余水量达到20万立方米;三是水源便捷、物流成本低。

实际上,水资源带给南平百姓的远不止物质上的馈赠,更有精神的满足和文化的传承。日益变美的城市已经成为市民的“绿色客厅”,各地借助水美建设,因地制宜,融入千年历史文化元素,谋划推动了一批水美休闲、体育健身活动,百姓的参与感和幸福感更加浓厚。

营造人水和谐共赢

仲秋时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依旧绿意盎然,连绵4公里的闽江岸,水色烟波,绿道蜿蜒,景色宜人。

斜溪村凭借绿水青山吸引了福建省洲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建设茶洋窑体验馆、水上乐园、木栈道等亲水休闲产业,催生生态餐厅、民宿等新业态接连落地。“我看中的就是这一方山清水秀之地,这是我们宝贵的发展资源。”洲头公司负责人叶进说,他是村里引进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样是靠水为生。

斜溪村的蜕变是南平水资源的有益探索。随着各类“水”经济项目落地开花,沿水系向乡村延伸,结合乡村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开发,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形成集“商、居、文、游”和水资源保护开发于一体的水资源发展模式。

而对于南平的老百姓来说,更大的愿景还在后面。

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在县(市、区)水资源总量占南平全市水资源总量近一半,国家公园实行严格保护,流域内原水水质不受人为影响,具有极高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已对接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王浩院士和中国水权交易中心,着手编制《武夷山国家公园水资源白皮书》。”南平市河长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中心,系统梳理水资源基础情况,分析论证水质、水量和优势、特色,谋划未来南平“水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宏观布局。通过对环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周边水资源生态价值核算,进行水资源资产化运作特征分析,筛选确定适合南平市的水经济优势运营模式,提出南平市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水产业清单,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同时,南平市还将按照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项目谋划情况,制定一对一招商引资方案,推动落实招商引资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精准引入水资源开发上下游企业,延伸水业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企业集中集聚。在此基础上,南平市还将积极筹划“水美文化论坛”、摄影采风等活动,大力宣传南平市水资源优势,讲好泡茶水、健康水、美容水、长寿水等水故事,打造武夷水文化,提升水资源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现资源增值。

未来,南平将紧抓福建省实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以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目标,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政策、新要求,不断健全完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南平。

责任编辑:小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