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自2020年9月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牢牢坚守土地制度改革“三条底线”,按“先试点、后铺开”思路,统筹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释放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目前,全市宅改分组入户摸底、编制村庄整治图、制度优化设计等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全市216个村(场)完成成员身份界定,确认成员身份数374416人,发放股权证100860本;拆除面积1875处83229㎡,宅基地退出100宗10182.5㎡。
全域统筹,变“单点推动”为“一体联动”。根据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全面开展摸底调查、文件制定、试点启动等工作,确保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有章可循。一是拧紧三级“动力轴”。成立市乡村三级领导机构, 抽调12名市直部门人员设立“一办六组”工作专班。建立市、镇(村)领导挂点联系和工作队包队负责制度,将组织架构延伸到村组。统筹安排乡村振兴资金服务改革,下拨第一批720万元至24个宅改试点村,明确每年125万元保障宅改工作经费。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会商全市宅改重难点问题,累计通过会商提交市领导解决疑难问题36项。二是画好政策“坐标系”。根据全市七个方面20项改革内容,制定出台《建瓯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国制定规范的《宅基地摸底调查表》。在充分征求农民意愿基础上,初步拟定《建瓯市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意见》《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和退出暂行办法(试行)》等文件,对取得、使用、退出农村宅基地等行为作出规范,奠定农村宅基地管理基础。三是树好行动“风向标”。借助“两微一端一抖”等平台,围绕“为什么要宅改”“宅改带来的好处”等主题,制作播放《建瓯宅改动漫》等宣传内容,确保宅改政策家喻户晓。目前,共印发宅改年画32550份,《致全市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宣传单(册)22.5万份,报道140余篇(次)。
多点发力,变“单打独斗”为“兵团作战”。创新激励机制,强化技术支持,统筹调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充实宅改队伍,为全市全面铺开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撑。一是组建“四员队伍”。结合镇村换届选举工作,全面调配熟悉农村工作人员组建“四员”队伍,即:市管职级公务员担任“指导员”、乡镇党群工作者担任“技术员”、年轻干部担任“突击员”、村民乡贤担任“作战员”,下沉宅改一线,驻点开展攻坚。目前,已选派第一批24人到试点村担任宅改工作指导员,14个乡镇已选派115名党群工作者到试点村开展调查摸底和村庄规划等工作。二是聘请“专业团队”。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协助宅改制度设计、流程政策制定及法律咨询等问题。购买第三方技术服务,精准导出农村住宅地籍图;协同公安等部门,精准导入户籍信息,入户调查摸底工作时间缩减近40%。邀请专家开展经验指导,在总结江西省的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在迪口镇试点村推出“乡村振兴·宅改贷”“宅票”等做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宅改新模式。三是搭建“智能平台”。全面整合农村宅基地等数据资源,建成集资源、技术、管理于一体的“三农”智慧农业云平台,下设土地流转抵押等10个子系统,可全面接入展示各项涉农监控数据,确保农村宅改数据精准性。同时,该系统通过宅基地一张图应用,叠加土地确权数据、卫星遥感影像资料技术手段,可实现宅改工作与打击两违同步进行。宅改试点启动以来,全市先后共打击顶风违法乱建行为42起。
多元共治,变“单向推进”为“协同发展”。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基础上,探索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合理利用新途径,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一是“宅改+双带双创”。充分发挥“双带双创”机制优势,由市、镇、村、组四级党员干部带领村民理事会成员,带头拆除自家多建的住房,带头退出多占的宅基地,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在党员干部带头下,全市共拆除违章搭建建筑1032处、共计4.5万㎡,其中拆除猪圈、旱厕、闲置储物间等违章搭盖690座、共计3.5万㎡,退出宅基地46宗、共计3698㎡。二是“宅改+乡村治理”。按照“五留”理念,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划村民建房,已完成24个试点村村庄平面整治规划编制。加大农村历史文化遗迹、古村落等保护力度,精心打造乡愁情韵,如宅改试点徐墩镇伍石自然村将旧青砖瓦等“边角料”融入乡村建设中,不仅留下乡愁,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文化载体;村庄内部零散闲置宅基地退出后,采取培育绿植、植果种菜模式,加速打造“绿营乡村”。三是“宅改+产业发展”。借助“生态银行”等经营办法,通过流转、出租等方式,盘活农村宅基地“沉睡资产”,促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余兴强 许彬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