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30日,从福州高新区科技局获悉,去年以来,福州高新区出台产学研项目合作扶持政策,引导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创新创业服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并鼓励高校教师积极走进企业、服务企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高速发展。
“科特派”助力农业增产
马铃薯亩产增千斤
福建闽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福州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进该公司,就可看到展示架上一排排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专利证书”等证书。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陈邓峰指着展示架上这些证书向介绍,“这离不开科技特派员的功劳。”
“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我们公司研发的脱毒马铃薯种薯,让农民种植的马铃薯,每亩马铃薯增产约1000斤,增产20%。”陈邓峰说,这得益于该公司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郭玉春副教授手把手指导。
“郭玉春副教授指导我们在长汀基地,建立20亩大棚设施甘薯脱毒种苗的繁育、合理剪苗,平均每亩可比原来多剪4000株合格的甘薯苗,每株0.3元,每亩可增产1200元。”陈邓峰介绍,该公司是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大学生科教实践基地,长期与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薯类科研团队保持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合作共赢、良性互动”的机制。
“该公司是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大学生科教实践基地,长期与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薯类科研团队保持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合作共赢、良性互动’的机制。”郭玉春副教授表示,成为该公司科技特派员后,他根据企业需求,对该公司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甘薯脱毒苗的繁育技术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指导,提高繁种质量和产量,指导企业联系的马铃薯种植大户进行高效绿色栽培,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帮助。
了解到,目前福建闽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成福建省规模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脱毒甘薯原种苗、花生、常规水稻、大豆等种子种苗科研、生产、经销企业,并获得福州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科特派”助力企业转型
打通畜禽养殖到零售终端产业链
日前,位于高新区南屿镇的福建幕村鲜味食品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冷链生产线上,一盒盒冷鲜肉禽产品井然有序缓缓而出。
“现在的日产量最多可达数万盒,品质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多亏了黄莹博士团队的指导,让我们不仅顺利转型升级,还摸索出冷链配送行业的各种标准,今后的发展潜力巨大。”
去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原本从事畜禽养殖的幕村公司遭遇了和其他公司类似的困境——用工难和销售难。但公司负责人发现,电商销售量异军突起,何不将自家养殖的畜禽宰杀配送?但是,冷链配送需要一整套高标准生产线,技术问题如何解决?
为此,幕村公司大胆提出技术支援的申请。在高新区产学研办公室的牵线下,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食品专业的黄莹博士伸出援手。“我们研究的领域正是食品专业,如果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有所用。”黄莹说。
生产车间怎样布局?冷库配比如何设计?面对一个个专业问题,黄莹团队全程跟踪指导,从生鲜食品标准化生产、迭代升级、保鲜技术革新等方面,全面帮扶幕村公司解决冷链技术难题。
据了解,2020年,福建幕村鲜味食品公司利用科技特派员指导建立的服务体系,生产效率和产能得到大力提升,销售网络渠道得到有效拓展。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福州高新区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福州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4月出台了《福州高新区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福州高新区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产学研项目合作扶持政策。
此外,福州高新区鼓励高校教师积极走进企业、服务企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高新区有96名科技特派员,以及1个科技特派员团队。福州高新区产学研办相关人士介绍,在去年认定的各级科技特派员中,有78名来自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11所高校的科研人员,并与78家企业建立科技服务联系。
而围绕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等突出问题,高新区多措并举,引进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分中心、福州技术市场、万方数据等公共服务平台,畅通技术和成果展示、咨询、交易等线上、线下渠道,形成成果展示交易大厅、线上服务平台、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一厅一网一中心”格局。
未来,福州高新区将实现企业、人才、学校和科研院所的高速互通,助力大学城形成吸引人才、产业、项目集聚的“强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