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地处福建北部,是典型的山区县,长期以来发展受地形地貌影响大,底子薄、基础弱,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贫困县。
如何做好山区贫困县脱贫这道考题?近年来,政和因地制宜谋发展,以响鼓重锤攻坚拔寨,以绣花功夫精准施策,闯出一条具有贫困山区特色的脱贫路。
以旅兴农,产业扶到穷根上
走进政和县星溪乡东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家古色古香的民宿、农家乐,往里走有村小学改建的茶旅接待基地以及融合了朱子文化的“大话熹游”文旅展示点。而最为热闹的是横跨山谷的念山云谷鹊桥,不少游客正在透明的玻璃索桥上感受置身于峡谷间的刺激。“云谷鹊桥是东山村的一大卖点,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有上千游客来‘打卡’。”售票处的员工赵满意说。
村口名为“鹊桥人家”的农家乐和念山云谷鹊桥遥相呼应。店老板叫吴德锋,因为父母常年生病丧失劳动力,一家人成了贫困户。2013年,吴德锋外出务工,在温州做饭店帮厨贴补家用。
2019年,看到旅游项目给村里增添了许多人气,吴德锋返乡,就在家里开灶,办起了农家乐。每逢周末和旅游旺季,吴德锋从上午10点就开始忙活,一直干到晚上。“每天能收入四五千元,淡季的时候每天也有几百元进账,村里对返乡创业还有补助,全家人一起张罗这家小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说。
东山村背倚道教名山大风山,相邻国家3A级景区念山云上梯田,位于353国道边,交通便利,从城关通往佛子山风景名胜区也需经过此地。过去,东山村因为资源匮乏,致富没门路,留在村里的人一年比一年少,被列为不富型“薄弱村”。
2018年,依托“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机制,南平市委办机关支部联合东山村党支部,确立了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康养村、生态农业村的脱贫思路。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推出了欣欣花园婚纱摄影基地、飞鹄茶旅文化体验基地、旅游小木屋等项目。
看准村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机,数十位青年人返乡创业,开办民宿、农家乐,还通过物联网技术发展定制农场,带动村里的农产品远销深圳等地。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给村集体带来收入,也拓宽了就业渠道。2017年,村里贫困户15户50人全部脱贫。”东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源钦说。
近年来,政和县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经济圈,以乡村旅游特色村为底色,发力全域旅游。2019年,该县旅游总人数突破100万人次、收入突破11亿元,全县1300多名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就业、创业,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
“政和旅游资源丰富,还拥有一批具有不同民俗特点、保护完整的传统村落。我们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强调因村制宜、立足村情,突出重点、做优特色,形成差异互补的产业特色,打造一批以党建为引领、资源为依托、产业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政和县委书记黄爱华说。
以茶富农,金枝种到百姓田
杨声明是政和县星溪乡富美村的茶农,承包了村里60亩的茶山,创办了小规模茶叶加工厂。近年来,受益于政和茶青价格不断上涨,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把业务拓展到广东梅州,还开了3家连锁店。
“杨老板,今年又开了几家分店呀?”摇身一变成为老板后,每次村民们见到他就打趣地问道。
富美村是政和县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村,近年来,不少农户因茶脱贫。“这几年茶青价格涨得快,连老人小孩利用空余时间捡茶针也能赚到钱,我们村每年收益10万元以上的大有人在呢。”杨声明说。
小小茶叶“身价”大涨的背后,是政和县以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推动脱贫攻坚重任的“大谋划”。
政和是我省茶叶主产区之一,素有“中国白茶之乡”的美誉。当地75%的农民以茶为生,茶产业是农业增效、增收的支柱产业。做足特色产业发展功夫,让贫困户深度参与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是政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思路。“扶贫要扶到根上,除了做好兜底保障,还要‘授之以渔’,把金钥匙送到百姓手中。农户有产业,产业能赚钱,脱贫工作成效才可持续。”政和县扶贫办副主任陈必兴说。
近年来,政和县积极打造政和白茶品牌,发挥政和白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优势,开展政和白茶全国品鉴会、斗茶赛等系列活动,多渠道推介政和白茶,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茶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1000余户年均增收2.1万元。
“传统产业要向现代化、国际化、数据化衔接,借助市场推手不断提升生态产品的附加值。”政和县领导说。今年4月,政和引进中国供销集团投资5亿元的中国白茶城项目即将投入使用,该项目汇聚全国白茶85%以上产区的龙头企业,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多功能“一站式”全国白茶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白茶产业的发展动能。
“山区县客观条件差,脱贫工作难,但廖俊波书记曾说‘背着石头也要上山’。作为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大力弘扬廖俊波精神,无论是干部还是老百姓,就是一个字——‘干’。”陈必兴说。
去年,政和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94户645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