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地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一边是过年团聚的喜悦,一边是减少聚集的疫情防控要求,就地过年催生新的年夜饭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预制菜。日前,天眼查发布“年味”大数据显示,或受疫情影响,2020年“餐饮、年夜饭”的相关企业新增数量同比下降超5%。半成品、净菜等“预制菜”企业近两年迅速崛起。(1月26日《工人日报》)
所谓“预制菜”,是指区别一般菜式制作的现炒现烹模式,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简化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就能直接食用的便捷菜品。目前,我国共有超过6.9万家相关企业。
表面上看,预制菜是疫情之下催生的消费方式,是特殊时期对于饮食方式的妥协。实际上,预制菜在国外市场已非常成熟,如半成品菜在日韩等国有很高接受度。我国预制菜也早就存在,但主要消费群体是工作忙碌的白领和“厨房小白”。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家庭户均消费半成品菜的市场规模,只达到日本2004年家庭户均消费的5%。
疫情是危机,也是战机、商机。疫情的发生提升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餐饮企业为了“自救”和满足居家消费场景,除了推出特定的外卖,也做起了预制菜,包括将半成品的预制菜融入了今年的年夜饭市场。比如,据上海市商务委统计数据,今年年夜饭外卖的餐饮门店与去年相比增加约30%。按目前的订单预计,今年年夜饭较同期增长8%,其中半成品销售预计同比增长20%。换言之,疫情确实是驱动预制菜快速进阶的催化剂。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按照每年20%的复合增长速度估算,未来我国预制菜市场可以成长为万亿元规模的市场,长期来看我国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规模。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一旦有机会在餐厅吃饭,预制菜会不会失去市场?笔者认为,即便没有疫情,预制菜市场也会出现增长趋势。除了疫情提升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更忙、更懒”也促进其在家庭市场呈上升势头。有调查显示,做饭时间已成为消费者需要计算的生活成本,有67.1%的人认为传统烹饪方式麻烦,90.1%的人可以接受速冻主食。根据2020年天猫数据,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111%,自热火锅等新式方便速食的销售增长超过50%。
也就是说,消费习惯可以形成,能否把握机会在于企业。对此,餐饮业、食品加工业的从业者需要思考,如何针对不同的消费场景,将预制菜的品类进一步细分,让产品更加精准;如何对产品进行不断改进、创新和优化,让产品品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如何对服务不断雕琢、改良和提升,使消费者有更高的留存度。当然,对政府部门来说,也需加强对预制菜市场的监管,严把产品质量安全关。只有这样,才能让预制菜成为消费“新食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