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来到惠安县辋川镇庄上村,这里拥有我省种植规模最大的紫苏基地。
在惠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分拣车间,10多位工人正聚精会神地分拣紫苏。“他们按长6厘米、6.5厘米、7厘米和7.5厘米这4种规格,每10片鲜叶扎成一束。这一片叶子就能卖8分钱,村民们都叫它‘黄金叶’。”公司负责人何富枝介绍。
据悉,紫苏是一种多用途植物,在我国已有约2000年的种植历史,食、药用皆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比较高。何富枝说,公司生产的紫苏主要配送到高端酒店,供客人用鲜叶搭配海鲜、肉类等食用。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主要销往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香港等大城市,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目前正在开拓日本市场。
据介绍,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公司除利用鲜叶外,还积极开展对紫苏的全株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9月初公司向市场推出紫苏茶。由于酒店一般只收6厘米到8厘米长的紫苏鲜叶,对大于或小于这个规格的,公司就用来制作茶叶。“紫苏茶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腹胀满、恶心呕吐、海鲜过敏等。”何富枝表示,公司目前还与泉州市农科所合作,研发从紫苏中提炼精油,作为药品和化妆品的原料,争取明年推出。
2007年开始,何富枝在村里试种紫苏。2010年成立惠民公司,紫苏种植面积达100亩,去年产值近500万元。今年初,公司投入2000万元,建设100亩以紫苏为主导产品的高标准特菜示范基地,其中,紫苏种植面积60亩。基地包括智能温控大棚、特菜标准化生产车间、冷链保鲜库、集约化自动化育苗设施、园区排灌水设施,以及物联网系统、绿色防控系统等。全部项目9月底完工。
据介绍,智能温控大棚建成以前,紫苏只能8月种、11月采,一年采8个月左右。现在有了可调控温度的智能大棚,就可以做到一年四季随种随采,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在自动化技术的精准辅助下,还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何富枝还在手机上为演示操纵一号棚外遮阳设施的展开和合拢,调控一号棚的空气温度、湿度。他说,这个基地年亩产量约800公斤,年产值约400万元。
2013年,该公司成立富枝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27户成员。以“公司+基地+种植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解决庄上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在公司打工的工人一般每天可拿工资80元,去年公司共发放工资80多万元。公司还与10户贫困户挂钩帮扶,安排他们到公司上班,并在生活和子女上学方面给予帮扶,逢年过节上门慰问。井头自然村的低保户何锦辉,今年53岁,他和妻子都是残疾人,两个孩子还在学校上学。他告诉,他养了几只羊,惠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无偿为他提供废弃的紫苏叶喂羊,今年还帮他买了6只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