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年饲养生猪3000多头,产生的废液通过沉淀池、沼气池处理后,用来喷灌山上1000多亩油茶园。”9月6日,周宁县纯池镇弘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应回笑逐颜开地介绍着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他说,得益于这种模式,合作社年收益可达800多万元。
近年来,周宁县在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上,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通过改进工艺、采用新技术等手段,倒逼养猪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治理养殖环节废水、废渣排放,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走出一条绿色、科学养殖的新路子。
循环机制
助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周宁县是高山农业县,生猪养殖在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农民农副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城乡接合部、水源上游等地简易搭盖圈养的现象屡见不鲜,高密度的生猪养殖、低层次的粪污处理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沉疴恶疾。
2015年,周宁县痛下决心,把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列为“重头戏”,出台了《周宁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周宁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划》等文件,严格落实禁养区禁养、可养区控量要求,彻底治理生猪养殖行业的散、乱、污顽疾。六年来,该县共投入拆迁补助资金900余万元,完成猪场拆迁84个69600多平方米,消减散养生猪12600多头。
“‘沉疴’须下猛药,但也要讲究良方,不能一退了之,一刀切除。”周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在进与退的盘算中,该县坚持保供给与保生态相统一,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加快生猪养殖的转型升级。
周宁县坚持堵疏结合,分类处理,在关闭拆除禁养区内所有养殖场的同时,对可养区内存栏250头以上的11家规模生猪养殖场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同时出台了《关于促进畜禽养殖退养人员转产转业的指导意见》,发挥优惠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养殖户转行发展生态种养和现代设施农业。
此外,周宁县加速推进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生猪合作社等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2019年,该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27%,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变废为宝
种养相结合一举多得
9月7日,在周宁县纯池镇纯池村,占地500多亩的高山晚熟葡萄长势喜人,而在葡萄基地不远的猪舍中,1500多头生猪酣睡正香。“这里养殖生猪产生的粪污,制作成有机肥,然后用于种植葡萄。”周宁县淳兴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守臻介绍,“种养结合”模式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可以改善土壤土质、提升农产品品质,同时还节约成本,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012年,徐守臻在父亲的建议下返乡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养猪初期,排污问题没少让他为难。“一只成年猪每天可产生的粪水在10斤以上,传统的养猪方式不仅污染了环境,更是一种资源浪费。”徐守臻介绍,在多方考察、请教下,他开始谋划种养结合的路子。
2013年,徐守臻投入600余万元,在养猪场附近试种了100多亩巨峰葡萄,建设了沉淀池、沼气池、滴灌管等,将粪污通过干湿处理后供应到葡萄基地。
通过种养结合,2015年,葡萄迎来大丰收,绿色、高品质等特点让葡萄亩产值高达8000多元。望着丰厚的回报,村民们纷纷加入合作社,一起种植高山晚熟葡萄。如今,该合作社产品远销广东、福州、泉州等地,每年可带动该社80多名社员户均增收5万余元。
与淳兴合作社一样坐落在浦源镇江源村的福建省闽绿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也有着同样感慨。闽绿年存栏生猪达2万多头,配套了3000亩的茶园、经济林区、水库养殖区等,采用“畜—沼—茶—林—渔”的发展模式,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沼渣、固体粪便等通过高温发酵、杀菌消毒制作成有机肥。
发酵后的有机肥料成了市场抢手货,备受周宁县蔬菜、花卉苗木、果业等种植大户的青睐。今年,截至目前,闽绿已生产有机肥350吨,收益达20余万元。原来贴钱都难处理的废弃物,如今摇身一变,变废为宝,成了种植业抢手的香饽饽。
“独门秘籍”
减少患病率和死亡率
走进周宁县玛坑乡紫竹村养猪“达人”陈木成的生猪养殖场,只见每个猪舍内都铺着一层厚厚的垫料,百余头洁净粉润的猪仔在翻拱、嬉闹。在这里不见任何处理粪污的装置,但整个猪舍干净整洁,没有异味。
57岁的陈木成,10多年来一直关注生猪养殖环保问题,2016年始,他将研发出来的科学养殖技术带至内蒙古、湖北以及福建厦门、龙岩等地,4年多来成效显著。
2018年1月初,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陈木成带着科研成果回到家乡,收购了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养猪场,做起了试验。短短3年,他在家乡带动成立了3家生猪养殖合作社,吸纳30多户村民加入,带动100多名村民实现增收。
陈木成透露,猪场的“秘密”就在于铺设的垫料。该垫料系用微生物菌群按一定比例与锯末、木屑、谷壳、米糠、活性剂等均匀混合,形成有机复合垫料,让猪的排泄物在发酵床内得到充分分解和转化,实现猪场的无臭味和零排放。
陈木成还将微生物技术应用于饲料的加工,选用杂交选育的高蛋白质、高糖分的玉米品种,成熟后进行“青储”酸化,然后和“黄储”饲料混合膨化,再接入有益菌种发酵,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的吸收率。
除了微生物技术,陈木成还有一个养猪“独门秘籍”,那便是生猪喂养过程中,全部采用自主研发设备生成小分子团活性氢“量子”水,促进猪仔吸收、消化、排毒,减少猪粪便的污染排放。
“整套养殖技术应用门槛低、容易上手,却能极大地减少生猪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陈木成介绍,“通过这个技术,猪可养到四五百斤才出栏,现在重的有1000多斤,且行动自如、灵活,大大增加了养殖效益。”
据了解,陈木成目前已申请了10多项技术专利,下一步计划扩建高性能、非转基因玉米基地,建立零污染饲料厂,扩大高科技养猪基地等,实现“科技兴农”,为村民奔小康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