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嵩口镇梧埕村曾是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一闸一库三线)中的水库选址地。为配合项目开发,全村于2003年停止一切建设,80%村民举家外迁,至2016年项目“一闸三线”开工,水库建设搁置,梧埕村成了人烟稀少、房屋残破、基础落后的贫困村。
梧埕村党支部始终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和县委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措施要求,主动融入永泰全域旅游发展、嵩口古镇开发,坚持党建引领,带领村民着力破解发展困局,做活绿色发展文章,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现了“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和“贫困村”双摘帽。2017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18人全部脱贫,贫困村顺利出列;2018年底通过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验收;2019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
唱好党建“三重奏” 支部引领由弱变强
一是抓好阵地建设。因配合水库建设,村办公地点迁到镇政府所在地,造成群众办事不便。2018年3月,市交通运输局选派许志辉到梧埕村驻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牵头筹集90万元对原村部进行修缮和规范化建设,推进“红色领航工程”,打造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等阵地,建成700平方米集党务、村务、公益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攻坚堡垒和“梧埕中心村党委”的指挥阵地。通过阵地回归,引领民心回归、产业回归,重燃乡村振兴的希望。二是抓好队伍建设。用好1名大学生村官,发展2名大学生党员,定期走访70岁以上老党员并主动问计问策,加强6名流动党员的教育联系。结合梧埕村传统“福”文化,开展“福栖梧埕、寻找乡愁”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党员重走红色线路,重温入党初心,有效增强支部凝聚力和党员党性意识。三是增强先锋意识。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带领村“两委”成员组成政策宣讲队、创业先锋队,积极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激发党员带头决战决胜脱贫的斗志。村党支部书记叶立增带头投入10万元发展养殖和种植产业,前任的老支部书记林仁烺不计得失,发挥余热,不仅积极对接上级政策,还带头将自家祖屋和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的带动下,不少村民陆续整修祖屋、谋划回乡创业。
写好生态“好文章” 绿色效益化零为整
一是护好“山里头”,谋求山林效益。组建党员“红色护林队”做好万亩林地保护,动员党员带头开展商品林赎买、承包种植经济林,将林地优势转化为经济产出。2018年,通过商品林赎买等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2万元,而后通过公益林管养费分成等,每年村财可增收7万元、村民增收14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效应凸显。二是看好“水里头”,打好产业基础。打造“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栖息地”独有的生态名片,挖掘朱熹“福”字墨宝历史,每年吸引三百多名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往观赏拍照,下一步将推进“摄影+食宿”服务,进一步打造“生态休闲行摄游”特色品牌。同时,以央视《记住乡愁》纪录片在湖后自然村拍摄为契机,牵头筹集230万元专项资金改建湖后渡口码头、省道连接线和公共厕所,整修两岸景观,为开发水上游乐、民宿等项目打好基础。三是抓好“村里头”,实现双向增收。注重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主张花小钱、办大事,不仅以位列全市第一的成绩高质量完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还将节约下来的100万元资金投入其他民生项目,赢得良好口碑。先行流转福斗自然村整村300亩抛荒地和5座古厝转入集体合作社,作为储备资源主动融入嵩口古镇开发,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房屋。以荣获县农博会金奖为契机,引导发展青红酒产业,利用闲置房屋建设300平方米青红酒坊,探索以“支部+青红酒产业合作社+农户”形式,打响“梧埕陈酿酒”金字招牌,实现村财和村民“双增收”。
用好政策“内外力” 民生项目积少成多
一是用好县乡政策。依托永泰县“1+3+N”挂钩帮扶机制,在各级挂钩单位、社会力量等支持下,狠抓机遇促发展。连续两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提升,进行“厕所革命”,实施“垃圾分类”等,获得奖补资金450万元。实施光伏发电、水电建设投资等扶贫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8万元。二是巩固脱贫成果。精准对接需求,组织村主干定期走访脱贫户,通过产业帮扶、介绍就业等方式,巩固脱贫户脱贫成果,在对标对表做好“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帮助有条件的4户贫困户年人均产业收入增长到1万元以上。主动对接各级扶贫开发政策,在已完成12个脱贫项目基础上,继续抓好农田改造、生态优化、交通提升等项目,不断提升村民满意度。积极对接企业入村调研产业扶贫,先后引进7批次企业考察队伍,在养老基地、观光种植、生态养殖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沟通论证,形成初步意向。三是借力帮扶共建。带领村干部千方百计争取政策,积极争取挂钩帮扶单位市交通局的资金和项目支持,通过“双联双扶”,先后协调350万元专项资金,改建了6.6公里自然村公路。目前,已完成湖后公路硬化、福斗机耕道拓宽、半岭公路改建项目路基拓宽,7公里进村乡道增设安全护栏和护坡,解决了困扰村民世世代代的交通难题。多管齐下聚集乡贤人才力量,为加快村庄建设出谋献策,引进福建鸿瑞科建筑有限公司,并筹集资金70万元完善了湖后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