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浦城县山下乡凹后村,只见这里山清水秀、村容亮丽。村前新建的凉亭边,一池荷花开得正艳;村外的小溪上,一座廊桥横贯河道两岸;桥头一边,溪沿漫道蜿蜒伸展,亭台、花卉点缀其间。提起眼前的山乡变化,桥上休闲的老人说:“这得感谢我们的方支书。”
村民提到的方支书,就是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下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方敏。自2017年12月走马上任算起,方敏入驻该村至今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但凹后村的变化却很大:机耕道路拓宽硬化、生活用水得到解决、脱贫产业快速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第一书记方敏,在村民的心目中,不仅是一位激情如火的好干部,更是一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的“福运星”。
第一把火:脱贫攻坚,首建“班子”
方敏老家在莆田农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省城工作,但他对农村情有独钟。读小学时,他发现自己村的一位老支书经常帮百姓办事,很受村民拥戴,期间就有过长大后也要回乡当村干部报效父老乡亲的愿望。但是,大学毕业后,因父母的反对,他最后选择了留在省城工作。
2017年12月,省里组织第五批年轻干部驻村帮扶,他向单位提出了申请,那个时候,他的儿子才不到2周岁。但是,到了凹后村,个别村民看到眼前这位戴眼镜、白皮肤的“书生书记”,却心生疑虑:“乡下条件这么差,他能帮我们做什么?”。
而作为省厅下派驻村的扶贫干部,方敏当时心里也有些忐忑。凹后村地处浦城偏远山区,全村300多户人家1300口人散落在前洋、凹后、洋村3个自然村里,居住面积分散,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发生率高,是2017年省级重点贫困村之一。
艰难的基础环境,怎样才能为村民们趟出一条致富路?
驻村后的首次村组干部见面会上,方敏只见到了村支书、村主任和几名小组长。组织阵地半壁堡垒都没人,这样的情况令他始料不及。
“送钱送物不如建好党支部”。搭建一套好班子迫在眉睫。很快,他在山下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迅速遴选能人组建了一支新的村组干部队伍,并动员全村43名党员加入帮扶小分队,同时制定了有关《结对帮扶责任措施》及规范完善了《村两委工作制度》等。
“远道而来的书记都能整天为我们村费心操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跟着他好好干?”几位村干部对方敏的“第一把火”充满了信心。
第二把火:驻村帮扶,先解“民忧”
在方敏的扶贫日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驻村的日子虽然苦,但绝不能成为一个过客。我是来帮扶的,不是来渡金的。既然来了,就要为村民做点事,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村民的期望……”
班子建好后,方敏开始点他的“第二把火”:察民情,解民忧。驻村后的第一次村情摸底,让他颇感意外的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19户。他们有的或因家庭主心骨伤残致贫或因家庭成员患恶性肿瘤致贫,还有几户因老年丧子缺乏劳动力致贫,在精神和物质上都陷入了困境。驻村后的第一次入户走访,前洋自然村几十个村民听说方敏是省里派来的村书记,顿时就围住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提了很多急需解决的民生项目需求……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看到村里的种种落后面貌,百姓方方面面的民生需求,方敏没有退缩,而是放下行囊,沉下身心思考解决对策。他一方面依靠村两委班子的集体智慧,村民代表的共同意见,理清思路做规划;另一方面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依靠省人社厅提供的扶贫开发启动资金,修建了公厕、自来水等急需解决的民生项目。此后,他又东奔西走协调争取省、市、县等行业部门的政策性项目资金280多万元,先后将村里3000多米的护田堤坝、引罐沟渠进行了整修,切实解决了村民盼望已久的耕地汛期防涝、旱季缺水的问题。经过此事,村里的群众对方书记充满了感激。提起他,之前那位对方敏工作能力心存疑虑的村民竖起了大拇指:“这个书记,有魄力,能办事!”
方敏也把为村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是凝聚人心、重塑乡风文明的契机,尽量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广泛运用“六要”群众工作法来推动一批又一批的民生项目建设。
第三把火:要促脱贫,先找产业
“方书记,我们要技术没技术,要资金没资金,能发展个啥产业?即便有了收成,我们又怎么卖出去呢?”刚来到村里,面对一些贫困户的困惑,方敏也有些不知所措。
产业增收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如何让贫困群众和村集体稳定脱贫,增收致富?如何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些是方敏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多次召开村组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走访调研后,方敏得出这样的结论:因长期的基础设施落后,村民苦惯了、穷怕了,虽然大家脱贫致富的愿望很迫切,但要彻底改变自产自销状态,就必须引进企业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逐步增强发展的实力、动力和信心。
找准了破解难题的关键方敏又开始实施他的第三把火:和村两委制定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发动贫困户将大米、油茶、竹荪三大项目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开发生产。
通过党支部牵头引领,去年,村里吸收50余户加入“金林家庭农场”、“凹后村润东农业公司”种植浦城大米推荐品种中泽优8号600亩,在销售上与闽越山水公司合作,将大米销售到省直食堂、军供企业。随后,又通过整合山地资源组建“润东茶油合作社”发动村民共同复壮和抚育油茶400亩,并通过与莆田方家铺子农产品有限公司合作,合同包销笋干、竹荪等干货制品。
通过一年时间的产业发展,去年底,凹后村的村财收入和农民增收得到了明显提高。
最亮一把火:军民共建,如虎添翼
提起方敏在凹后村点燃的“三把火”,只是他驻村伊始的一个探路石。随着驻村时间的深入,他发现,依山傍河而居的凹后村其实是一个山青水美特色突出的宜居之地,只要因地制宜长远谋划,完全可以将其打造成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于是,几个月后,他又利用外出村民回家过端午节的机会,组织召开乡贤座谈会,制定谋划发展蓝图。
村庄定位、设计好了,要将蓝图变为现实,首先需要的就是资金。于是他又抓紧时间熟悉了解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相关政策规定,带着村干部到省、市相关部门走访咨询,努力争取适合本村建设发展的资金项目。在了解到军队也要参与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消息后,他主动对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省人社厅以及浦城县、乡、村三级干部多次与驻闽各部队机关沟通协调后,东部战区海军某部和驻闽某基地终于决定和凹后村结成“山海” 整村推进帮扶对口单位,凹后村因此成为海军部队在全国帮扶的四个村之一。海军帮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帮扶项目涉及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医疗扶持救助、推进教育帮扶、实施技能培训、乡风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帮建等八大板块的19个项目,帮扶项目总金额489万元。同时省厅、县乡再配套帮扶8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全村建设的所有项目。
“有了军队的扶持和县乡的助力,如今,凹后村脱贫攻坚计划和乡村振兴规划,采用的整村推进的方法。”方敏告诉笔者,“前面提到的支柱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等帮扶资金都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凹后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正朝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有序推进。”
“能为村民办实事,是我最大的心愿。”这句话,写在方敏扶贫日记的扉页。他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用工匠精神,深耕田野,筑梦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