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让村民接受农业科技
2016-08-11   作者:   来源:新民网

 □河南科技大学驻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第一书记王智

  2015年9月份,我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红里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始驻村扶贫工作。红里村位于洛阳市汝阳县刘店镇,有2590余口人,其中贫困户44户。

  刚到村里时,我对扶贫工作信心满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要靠知识技术,而我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第一书记有天然优势——河南科技大学的农学院、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等学院不仅有强大的教研资源,还有丰富的服务三农的经验可供借鉴使用。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驻村后,我接连邀请学校的专家教授在村里开设烟叶种植、肉羊养殖、土鸡养殖等培训班10余期,可是,没有一位村民愿意去尝试使用新技术。两三个月过去了,村里没有丝毫改变。大学的科研成果为什么在红里村不接地气呢?明明能带领村民致富的技术和专利,为什么不被他们接受呢?

  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我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原来,很多村民虽然想脱贫致富,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干事创业的资金、信心和能力也有欠缺。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和党员干部们一起,一家一户出主意想办法,逐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

  村民陈现堆开过磨坊做过小生意,后来家庭遭遇不幸,磨坊便废弃了,整个家庭也因病返贫。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交流,物理学院的党员干部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签订帮扶协议、捐资15000余元为其购置现代化磨面设备、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回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陈现堆经营起全村唯一的磨坊,生意日渐兴隆。

  看到陈现堆家逐渐摆脱了贫困,不少村民也表示愿意加入到这种帮扶模式中去。材料学院与农户曾庆对签订帮扶协议,援建20000斤红薯保鲜窖;化工学院与农户赵平须签订帮扶协议,援助5000元肉鸡饲料 ……村里的扶贫工作逐渐迈入快车道。

  为了让更多村民搭上致富的顺风车,我探索“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入汝阳宇帆农业合作社投资200余万元建大棚种植反季蔬菜,指导本村成立养殖合作社养殖林下三黄鸡1万余只。学校发挥技术优势帮助龙头企业提升产能,企业吸纳贫困户入社打工。村民们干事的积极性终于被调动起来,我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⑤11

  (本报刘一宁整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