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盛夏时节,在六盘山下的隆德县联财镇赵楼村,北山上成片的核桃树、苹果树、梨树,结满果实,给人们一种乡村生态经济兴旺的感觉。村民赵锦鹏流转了1000亩山地发展特色经济,如今果树成林,林下药材种植成效也初步显现。赵锦鹏告诉:“在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帮助下,以农养林、以药养林,成为带动农民脱贫的路径。”
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扶贫、财政部门,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程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宁夏各县(区)把精准扶贫攻坚规划到村到户,按照“一村一案”的要求,以村为单位,结合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现状,突出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等重点,分别制订了重点贫困村、示范村、“销号村”和整乡推进实施方案,将项目落实到村到户,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确定扶贫对象,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做到扶贫对象“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电子档案”。
宁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优势突出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自治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目前,全区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为50万亩,野生资源修复60万亩,药材总产量17万吨,每年实现产值15.6亿元。
隆德县通过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走产学研结合和规范化生产的路子,今年以来整合资金3.8亿元,深入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和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全县6795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转移3800名贫困人口到产业园区和基地稳定就业,让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隆德药材种植“百户加工、千户育苗、万户种植”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7.5万亩,已建立万亩以上林药间作基地2个、千亩以上基地6个,初步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西吉县偏城乡双羊套村经过实施“三定”精准扶贫,扶贫由“多点开花型向定点消除型、单兵作战型向组团攻坚型、传统输血型向自我发展型”的转变,大多数群众建起了新房,收入显著增加。“群众住房建好了,村部盖起来了,道路修通了,水坝加固了,300亩平台地能灌溉了。”双羊套村党支部书记高占高兴地说。
原州区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该区将“脱贫销号村”作为新一轮退耕还林的主战场,并按照一手抓典型村建设,一手抓扶贫村脱贫的目标,使红梅杏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枸杞种植达到2.6万亩。同时,采取“企业+基地”模式,引进3家公司分别在张易南湾、何川康沟、寨洼、官厅张洪栽植油用牡丹2万亩,带动周边群众不出家门就地参与劳务用工,为1500名劳务人员直接创收300多万元。在三营、黄铎堡、头营等乡镇,苗木企业流转土地用作枸杞育苗5000亩,仅土地流转一项使农民收入增收350余万元,枸杞育苗业收入也将达6000万元。
据了解,六盘山区各市县农业、扶贫和财政部门联手,积极推进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到户,把扶贫资金“补”到户、互助资金项目和“互助资金·千村信贷”项目资金“借”到户、金融信贷资金“贷”到户、贷款贴息资金“贴”到户、保险“保”到户,加快产业扶贫进程。今年推广种植中药材、苗木等特色种植4.8万亩、设施与冷凉蔬菜0.7万亩;补栏基础母牛2.7万头、基础母羊6.3万只,建标准圈棚1.6万栋。
近日,自治区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对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后建议,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自治区应充分利用中医药悠久历史,统筹谋划现代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和中药商业发展,培育优势品种和精深加工大产品,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