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水稻耐热性鉴定和机械化混合制种最新成果看这里
2019-09-10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近年来,水稻高温热害频发,

2006年,江淮地区以及南京100万亩水稻遭遇高温热害;

2013年,安徽连续极端高温天气,致849.5万亩水稻受灾;

2017年,两轮连续高温再次席卷安徽,又有约300万至400万亩受灾......

水稻耐热性品种的筛选成了预防水稻受高温灾害、减少稻农损失的必然选择。

劳动力日益短缺,制种成本越来越高,导致杂交稻种子成本的不断攀升,已严重影响到杂交水稻推广和应用。

水稻机械化混合制种不仅可以增加制种产量,还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

9月1日上午,安徽省水稻耐热性鉴定论证会及杂交水稻机械化混合制种观摩会在安徽合肥举行。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业信息与技术处处长王玉玺主持会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许靖波、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曹立勇等来自全国多家单位组成的专家组以及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安徽省农科院科研处、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企业单位等近百名行业专家出席会议,共同见证了安徽省水稻研究所在水稻耐热性鉴定及杂交水稻机械化混合制种方面取得的成果。

01

十年磨剑,安徽农科院水稻耐热性研究阶段性成果丰硕

“去年水稻所开始着手开展水稻耐热性鉴定工作,通过组织团队到高校、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进行交流访问,学习了水稻耐热性的鉴定技术和设施。”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副研究员张德文透露,通过10年来的研究,目前水稻所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稻耐热性鉴定技术体系,并在去年完成了对安徽省区域试验中籼组的水稻品种进行耐热性鉴定。

据张德文介绍,进行不同品种水稻耐热性鉴定时,主要采用盆栽的方式,对见穗期的水稻进行连续5天高温处理,每天处理5个小时,处理温度介于38.5℃至40.5℃,对照组则放在自然环境中生长。

为了评价水稻的耐热性,水稻所根据相对耐热系数(r=供试品种高温结实率/耐高温对照品种高温结实率)对水稻耐热性进行评价(耐热性由强到弱依次是1、3、5、7、9)。

“利用上述鉴定流程和鉴定标准我们鉴定出徽两优6号的耐高温性较弱,该结果与其在实践生产中的耐热性表现一致,说明上述耐热性鉴定方法是可行的。”张德文在介绍去年水稻耐热性鉴定试验方法和结果时说。

“我们将进一步改进耐热性鉴定的设施,用空调控制的智能温控系统取代湿帘控制的温控系统,以提高鉴定室内温度的控制精度和空间温度分布的均匀度。”张德文表示,依托阵容强大的水稻耐热性鉴定团队,水稻所将继续加强水稻耐热性鉴定技术的研究。

“水稻耐热性研究的温度把控是难点。”耐热性鉴定专家组专家、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远柱建议,摸索试验平均温度、模拟自然条件下的试验温度设置等是接下来耐热性研究需要重点探究的几个方向。

据悉,水稻所已申请了一项关于水稻耐热性鉴定技术的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自动温控系统鉴定水稻耐热性的方法”并申报了一项安徽省中稻耐热性鉴定地方标准:安徽省中稻耐热性鉴定技术。

“过去,我国品种区试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在抗性鉴定如抗旱、耐热性鉴定方面投入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说,“在现代种业规划中,我们已经加强了品种区试体系建设。”

刘信表示,从上午的观摩和参观的情况来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硬件设施、基础研究以及技术人才储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考虑作为品种耐热性鉴定的一个点。

02

打破“分行”限制,机械化混合制种效率提升

早上八点,在合肥郭河基地,一片有高有低的水稻混合种植在一起。在水稻所副所长倪大虎的介绍下,大家认真的查看着这片机械化混合制种试验区并热闹的交谈着。

“杂交种的颜色是棕褐色,与父本分离纯度能达到多少?”面对提问,倪大虎介绍,机械收割混合制种种子,通过色选机(CG4型,美亚光电生产)进行色选,分离父母本,杂交种纯度达到98%以上,达到了我国规定的杂交种纯度96%以上的要求,且杂交种回收率达到95%以上。

倪大虎还介绍,研究团队发现控制棕色壳的一个新等位型,与正常水稻颖壳色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子标记手段选育出棕褐壳色稻不育系并选配出优良组合,这对于机械化混合制种技术研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我们将选配的组合进行了常规分行制种和机械化混合制种对比试验,”倪大虎告诉,组合生56S/RH003混合制种产量222.8公斤/亩,常规制种187.4公斤/亩,产量提升18.9%;生56S/华占混合制种产量233.8 公斤/亩,常规制种194公斤/亩,产量提升20.5%。

“除了产量的提升,机械化混合制种较常规制种可节约生产成本。”倪大虎介绍,去除相同操作后的成本估算,利用毯式机插混合制种,在播种、移栽、父本收益、色选等环节约花费300元/亩,而常规制种约投入845元/亩,机械化混合制种可节约545元/亩。

据了解,2018年9月4日和12月12日,安徽省种子管理站、安徽省农技推广中心和安徽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对我们的混合制种进行了现场测产和色选效果考察,认为该项技术可行,制种增产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议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加快成果转化。

“杂交水稻制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技术,随着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提升,导致制种成本不断攀升,已严重影响到杂交水稻推广和应用。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团队在全程机械化混合制种方面取得的成果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业信息与技术处处长王玉玺说。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的机械混合制种技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接下来希望你们不断努力,将技术不断完善并大力推广。”刘信给出三点期望:

一是继续完善相关技术研究。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完善耐热鉴定和混播色选等关键技术;

二是将科研成果尽快形成技术规范和标准。有规范和标准所产生的结果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加速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是要加强技术合作。耐热性研究要和行业专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如与华中农业大学等优秀单位强强联合;制种方面要与企业合作,把制种技术真正应用到企业制种生产中。

“鼓励创新,将先进的的技术推广出去,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职责所在。”刘信说,今后我们将加大对各科研单位的农业技术创新及其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

“在领导的关怀和行业同仁们的支持下,水稻所在水稻育种、基因编辑、机械化制种、耐热性鉴定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罗志祥表示,水稻所将采纳意见、增加行业交流,为中国水稻发展贡献力量。

观摩会上,专家组成员及种业公司就水稻耐热性研究进展和机械化混合制种展开了讨论,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共同推动中国水稻研究发展。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