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看到,福建省农业科技院质标所研究员罗土炎、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省级科技特派员连金珠等正在与养殖户交谈,并就生态养殖、阴雨天气水质变化、鱼病预防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
“需要啥帮啥。”说起延平的科技特派员,生猪退养户林顺兴赞不绝口。这不,连续阴雨天气导致老林循环水养殖的池塘内部分鱼出了些问题,在区科技部门的联系下,福建省农业科技院质标所研究员罗土炎、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省级科技特派员连金珠就赶过来了。
“主要是因为前一段时间连续暴雨以后,整个水质变化较大,尤其是藻类倒藻,蓝藻大量爆发,导致他的鱼出现中毒,跟细菌性感染,进而转变为霉菌性感染。这段时间水质调整完以后,慢慢疾病就得到有效控制。”罗土炎说,循环水养殖通俗讲就是流水槽养殖,主要是达到一个生态的养殖目的。与土塘养殖相比,它的可控性操作性更强,除了能做到密度控制、粪物收集,还能通过藻类,外面水体二级鱼大头鲶、鲤科鱼等来调控整个塘的水质,达到有序的养殖的同时,让养殖的尾水排放达标,养殖的效率整个会提高,疾病防控也更容易,疾病发生率降低了,导致养殖效率会增加。
“采取流水槽养殖跟普通的土塘养殖相比,池塘旁边多出了不少空地,其实可以按照生态养殖的模式去规划,毕竟已经开始进行鱼类粪污搜集了,再多跨一步会更好。”罗土炎建议老林,可以将池塘周边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进行生态养殖。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例如它养出来的鱼,通过粪物收集,收集完以后进行发酵,再将周边空闲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蔬菜果树,用搜集到的鱼粪发酵有机肥培育蔬菜果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甚至可以发展为一个高效生态农业的小模式,带动休闲观光。
据了解,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支持下,老林已经开始对周边的土地进行平整,准备最大限度开启循环水养鱼模式的高效红利。
“第一批鱼今年初就卖出去了,总共12万斤,供不应求。”老林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炉下人”,家住炉下镇樟岚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半辈子的营生也围绕着山水来展开。
“从前养鱼靠天吃饭,鱼苗的成活率很难保障,最怕的就是暴雨过后,望见鱼塘里翻肚的白色,那都是‘打水漂’的钱。“老林说,借着延平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东风,下定决心不养猪后,去年4月,从厦门引进高效循环流水生态养鱼新技术,对传统的鱼塘进行技术改造,开启了他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模式。技术翻新了,养殖技术、池塘水质变化等种种随之而来的技术问题却在科技特派员“保姆式”助力下一一得到解决。
目前,除了南平周边的餐馆、超市,福州等地的酒店、市场也对老林的鱼赞不绝口,第二批鱼还没出水,就已经有许多人前来预定了。老林告诉,他所在的南平市樟林循环水养鱼合作社,今年已经开始加大投入,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大家对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支持下,“跑步鱼”大丰收充满希望和信心。
“它以后整个过程中的养殖技术,包括现在的鱼类品种、市场信息、疾病防控等,我们都会尽力支持。”罗土炎说。
据悉,近年来延平区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推动七大绿色产业发展,助推我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采取“柔性派驻”“灵活派驻”模式,加速整合现有的政策、人员、技术、信息等可利用资源。目前延平区共有科技特派员1999名,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181 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4名,区级科技特派员48名,打造“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农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科特派”在技术集成、产业示范、辐射带动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挥科技“乘法”效应,进一步探索“科特派”服务农村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