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入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300个试点以来,全面推进改革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和成员界定工作,核实资产总额60815.96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3688.94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0.80万亩,其中农用地总面积12.16万亩,确定成员数424317人, 99个村(社区)已完成股份制改革。该区制定出台了《泉港区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通过土地流转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股份合作型、乡村旅游型、市场共建型等八种模式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本村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群众实际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金、资产和资源,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政府+企业+合作社”,变农民为股民,提高薄弱村竞争能力
为全面完成薄弱村脱贫摘帽任务,泉港区实施“消薄增收”专项行动,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泉港城乡经济投资有限公司与11个经济薄弱村(社区)共同出资购买设备,承接城区餐厨垃圾清运、道路清洁、绿化管养等业务,从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1个村(社区)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向银行贷款,并根据项目投资情况出资入股,合计占66%股份,泉港城乡经济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入股占34%股份。项目由泉港城乡经济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日常运营,收益按每个村保底每年分红5万元以上。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的新型合作模式,为没有资金、资源的薄弱村创造经营性收入,增加村集体“造血”功能,提供稳定收益。按照计划到2019年底,该区将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力争所有村均达到10万元以上;到2020年底,全区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较好村超过60%;到2021年底,力争全区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到70%。
二、“企业+合作社+股民”,化资源为股权,推进资源村资源盘活
一是环昆山山脉文旅合作项目。作为泉州市第一批市级特色村镇扶持创建试点,泉港区前黄镇石化科研小镇规划3平方公里内的前烧村、三朱村旅游资源丰富,其昆山山脉以福州大学石化学院为起点,贯穿前烧水库等3座风景秀丽的小型水库,至古县村大象休闲农业基地为终点。前黄镇古县村、三朱村、前烧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泉港区文旅开发有限公司就环昆山山脉文旅项目开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整合山林、道路等集体及股民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入股的形式盘活闲置集体资产资源,与泉港区文旅开发有限公司建立“股民投地、企业投资、合作社持股”的合作经营模式,泉港区文旅开发有限公司将在未来五年内进行投资,利用昆山山脉现有的红色景点、文物古迹、宗教场所、休闲农业等,穿点成线,开发家庭农场,丰富沿线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收效按股份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实现企业、村集体、股民三方占股,企业统一经营的集体经济新模式。二是前黄新村社区开发项目。前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区、镇两级积极推动项目运作,该村目前已流转23亩闲置土地,置换集体用地建设指标,引进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前黄新村社区,由前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房地产公司签订协议,以土地资源入股,新村社区建成后,将提供3000平方米的店面给股份经济合作社运作经营,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同时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40万元。
三、“党支部+合作社”,转资金为股金,杜绝涉迁村资产流失
按照“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泉港区实施“离土不离村,乔迁利不减”专项行动,探索创新涉迁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和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建立涉迁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经济合作社运行机制和村集体资产重点监管制度,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在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大力探索利用拆迁置换出的资金进行投资经营的途径和方法,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一是探索通过资金投资项目合作、村村合作、村企共建等模式,投资区属国有企业的停车场建设运营、物业服务、道路管养等项目,建设农村电商、物流、标准厂房,带动区域联合发展,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让涉迁村群众共享村集体资产收益红利。二是结合涉迁村实际,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拆迁款、房票等,购置安置房、店面等集体物业和购买稳健、保本收益、风险等级较低的(即风险指数3级以下)理财产品,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如南埔镇柯厝村利用拆迁置换出的资金,出资350万元购买泉港逸涛学府3间店面用于出租,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10万元;南埔镇仑头村将拆迁置换出的4145万元用于购买稳健的理财产品,每年可收益15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