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糍:铁城乡愁闯市场
2019-06-04   来源:福建日报

哪吒糍,又名包糍、社糍,在闽北铁城邵武流传千年而不绝。在春社这一日,家家户户做哪吒糍,炊烟袅袅中,满城尽是糍飘香,已成为书香邵武的亮丽风景线。

    铁城人的独特回忆

    邵武19个乡镇街道都有哪吒糍,以沿山镇最为出名。

    “今年3月22日是春社日,全村577户人家家家户户做哪吒糍,每家每户都要弄上10公斤以上的米。一家人围坐吃哪吒糍,互赠亲朋好友,缅怀祖先,并祈愿五谷丰登。”沿山镇三元村村主任吴国荣说,按邵武方言,“哪吒糍”与“拿抓糍”音似,因此邵武人都以“拿抓糍”相称,简单明了,带着乡村的烟火气。

    村民曾兰仙说,制作哪吒糍的手艺代代相传,已流传千年,最重要的原料就是籼米、粳米和鼠曲草。“两种米按比例泡完蒸熟,火候要掌握到六成熟,不能煮得太烂,也不能太硬,晒干的鼠曲草要揉成棉花状。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像肖家坊等邵南片将二者磨成浆,沿山一带还是传统老工艺,要将二者放在石臼里,经木杵不停锤击,舂捣成糍,捏成杯子状,放入各种菜肴为馅,蒸熟就好了。”

    “鼠曲草是哪吒糍的灵魂所在,田间地头都有,这里人都称为清明菜,清明前后最嫩。”曾兰仙说。据《邵武府志》记载,鼠曲草俗称水菊,与米同捣做糗,蒸时能压时气。籼米缺乏黏性,做成的皮容易断裂,添上鼠曲草,皮就会变得很有韧性,而且有化痰去湿的功效。

    据沿山镇党委宣传委员李远寿介绍,包糍为邵武地方名小吃,也是在邵武民间普及的地方特色食品,邵武农村特别是邵南一带均称包糍,城区等一带称哪吒糍。“哪吒糍的由来,与三元村一则以民间信仰哪吒太子为原型的传说故事有关,当地人口口相传。在春社这日,家家户户以糍粑为纪念,因此才有了哪吒糍的说法。”

    对当地村民熊怀国来说,千百年来,哪吒糍已成为邵武不可磨灭的记忆。“春社这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各家互赠哪吒糍,家家酒飘香,已成为农耕文明传承下来的独有印记。”熊怀国说,从古至今,哪吒糍的馅料越来越高端,从芋头、萝卜变成熏肉、熏豆腐等,但不变的是乡愁。“我们家都是提前三天开始准备,最多时准备150多公斤籼米,10多个人忙活了10天。技艺从祖祖辈辈传到我,我也传给下一代,永不能忘。”

    据《邵武市志》记载,在春社这天,邵武尤其是邵南片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用上上好的冬笋、熏肉等做馅,蒸出来的哪吒糍油而不腻,色如碧玉。2010年,“包糍制作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地方美食闯出名堂

    铁城人对哪吒糍的独特情感,有人早早从中嗅到商机。刘荣华算是较早对哪吒糍进行商业开发的当地人,在他的土菜馆每天少说也卖300多个。“最重要的是鼠曲草供应一年四季不断。当地农户将清明前后采割的鼠曲草晒干储备,平日价格在每公斤六七十元,高价又保证原材料供应源源不断。因此,昔日难得一见的美味变成百姓餐桌上日常的地道美食。”

    这种打开方式,让哪吒糍成了舌尖上邵武的代表。制作哪吒糍的店铺不断冒出,沿山镇就有5家,邵武城区以沿山哪吒糍为名的接近20家,盛况可见一斑。但是,哪吒糍的流行仅仅限于邵武当地,即使在南平市区,这种地方美食也是默默无闻,遑论其他地方。地方美食如何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对于有志做大旅游产业的邵武来说,是一道难题。

    跟沙县扁肉、莆田卤面等福建名小吃相比,即使与同在邵武的游浆豆腐相比,哪吒糍这张名片都不够响亮,问题在于推广。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了让哪吒糍走出铁城邵武,成为福建名小吃,邵武谋划了首届春社民俗文化节。3月10日,这场文化节拉开帷幕。让沿山镇始料不及的是,一下子来了7000多部小轿车,人员两三万人次。

    “当天,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千人哪吒糍宴、哪吒糍技能大赛,一下子打出沿山哪吒糍的名声,成为沿山村民致富的一张牌。”李远寿说。

    而且,随着和平古镇等邵武菜在福州站稳脚跟,哪吒糍逐渐有了一定名声。“哪吒糍推广利器在于文化,要将春社这种传统文化讲好,使其成为有故事的传统美食。旅游是哪吒糍推广最好的载体,将南武夷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响,哪吒糍就能香飘千里。”邵武市领导说。(本报 赵锦飞 何兴明 刘建飞)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