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大田县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乡村振兴战略活动中,通过“五大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书写农村新篇章。
大田县乡村振兴田园风光一角
以围绕生态田园为抓手,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提速增效。先后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纲要2018—2022》,围绕建设“生态田园:乡村振兴”实践主题,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推进新时代多彩大田建设。以“财政资金+优质企业”、“固定资产+业主”、“个体+集体专合社”三大模式,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个着重抓好:
着重抓好品牌农业助增效。抓好加工品牌项目,创新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采取“一厂多点”布局,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重点利用省级茶叶龙头企业带动,加速转型升级,重振高山茶。抓好总投资1亿元的福建中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富硒圣米加工项目,延伸米业全产业链,力争建成“澳门粮仓”。开展农特产品文创活动,做足“乡味”,着力打造“硒望大田”公共品牌,实现一村一品。
着重抓好数字农业再提速。着重抓好智慧创意项目,抓好总投资5000万元的来三斤(厦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运营项目,全年实现线上销售额1亿元以上。抓好总投资3.5亿元的福建田小茗有限公司依托互联网+农业延伸茶产业项目,扩大线上线下生产,发展连锁企业,做活茶饮市场,带动茶叶升级。建立大数据平台,推进“一品一码”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信息网络进村入户,实现数据共享,有效管理和服务。通过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桃源富硒农业公园和屏山茶叶公园,培育6个小康示范村休闲农业项目,带动小康示范创建。今年继续培育一批省级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示范点。
着重抓好新型农业添活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着重抓好新型主体项目,通过集体产权制度“三变”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开展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直接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扩大服务规模,采取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新型农民主体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全年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万名以上。
着重抓好生态科技项目,争取基础性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山垅田复垦改造7个项目,规划配套建设10个乡村“田间学校”“田间仓库”,推广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化作业,完善耕作条件;实施总投资2亿元的广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和统防统治行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治理。依托谢华安院士工作站、科研院所,利用矿山治理发展智能设施农业,推进总投资6亿元、年产150万羽的福建省旺中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蛋鸡产业化项目,结合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发展300亩智能温控大棚项目,提升科技水平,推进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全年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推广面积12万亩。
以梯次培育体系为抓手,全面组织开展美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全县按照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的梯次培育体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实现村村有新面貌、新变化。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集中打造济阳乡济阳村、屏山乡内洋村、桃源镇翁厝村等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及36个美丽乡村整治村。严格按要求对村庄内生活垃圾、污水等进行综合整治。二是打造屏山—吴山—济阳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对屏山至吴山公路两侧,吴山茶城至济阳历史文化名村沿线绿化、美化和凤阳堡、敦仔寨等重要文物进行修复。三是改善提升济阳村历史文化名村。对济阳村传统建筑保护利用、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实施。四是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新建改造各类地下管网和城市道路87公里、绿道12.5公里、新建9个乡镇垃圾转运系统、城镇“三边三节点”3个。全县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在村内合理设置垃圾箱、垃圾池,配备专职保洁队伍,建立“户集、村收、乡运”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
围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家庭富裕、生活乐美四个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全县宜居环境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7.3亿元,完成新建改造各类地下管网和城市道路87公里、绿道12.5公里、新建9个乡镇垃圾转运系统、城镇“三边三节点”3个;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整治村庄39个、树立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1条、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村1个。
全县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最大程度体现自然与原生态,展现乡村韵味,桃源镇蓝玉村的田园风光已成为三明市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吴山乡阳春村将造福工程与茶产业相结合,塑造出产业风采型美丽乡村;上京镇梅林村倾力打造民俗风情型美丽乡村;建设镇建国村发挥琵琶堡优势,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修旧如旧,一个民俗风情型美丽乡村初具雏形。
以落实文化惠民为抓手,全面提升广大农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六有”,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村文化大院、休闲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个村建有一个文化活动室、一处休闲活动场所、一个宣传栏、一个农家书屋、一条文明示范街和一套管理制度。结合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主题活动,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回演讲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培育和挖掘道德模范、身边典型。采取“文艺+理论”“文艺+事迹”形式,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家风家训、身边典型事迹创编成舞蹈、歌曲、小品等,在农村文化礼堂宣讲和演出。推进“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巾帼服务队、青春助农增收等志愿服务项目,提升群众自我服务能力。全县健全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机制,配齐全县273个行政村(社区)文化协管员。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乡土的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业余和民间文艺团体健康发展。
目前全县各类文艺培训机构30多个,南音社团、汉越剧团、舞狮队、秧歌队等已成为农村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同时成立大田县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制定并实施《大田县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和《大田县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工作方案》,并成功招募800多名文化志愿者。农村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了“三进家庭”,文化进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进家庭、移风易俗教育进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乡风进农家”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屏山村办起了“农民俱乐部”,村里购买了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成立了农村钢管乐队、舞狮队等。组建了农民娱乐部。在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舞龙、迎花灯、舞狮、戏曲等文体活动,在为乡村群众义务服务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建设镇文化站组建“草根乐队”,每逢节假日登上百姓舞台,为群众演唱。采用“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群众对该县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一是群众“点餐”。由县文广局每月策划一批文艺节目,梳理出文化服务“菜单”,发放到社区和乡(镇),征求群众意见,收集节目建议,让群众看“单”点“菜”。每年组织特色演出等活动120余场,基本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二是企业“配餐”。充分利用市场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冠名或赞助承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
县里由浩沙集团冠名、仙顶茶业等10余家企业战略协作,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全国健美操锦标赛等全国性赛事活动。三是剧团“送餐”。全力打造“传统戏曲进城,现代文艺下乡”服务品牌,邀请农村业余戏剧团进城开展戏剧演出,组织舞动岩城舞蹈团等文艺团体下乡志愿服务,实现以需定供。每年组织剧团到城区开展戏剧展演21场,组织文化下乡志愿服务活动16场。四是政府“购餐”。实施以奖代补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成立民间戏剧协会,实行注册登记制,对注册登记的剧团奖励1000元,每年开展一次民间戏曲展演,对参演的剧团每场演出给予5000元奖励。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坚持对文化市场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局面,公布举报监督电话,设立举报箱,公开社会承诺和办事程序,制定各种便民利民措施。与此同时,还召集民评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老”人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举行座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强化社会监督,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以开展移风易俗为抓手,形成社会崇尚文明勤劳节俭新风。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大田县关于开展移风易俗“红白喜事大操办”专项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移风易俗“红白喜事大操办”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县纪委。以坚决纠正“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不良现象,整治占道搭棚治丧、占地毁林建墓等歪风陋习为切入点,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向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发出倡议书,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积德行善,形成全社会崇尚文明、秉持节俭的良好风尚。
县里组织对全县所有自然村的红白理事会进行了排查,对18个乡镇、266个村红白理事会进行了调整,通过党员群众推选,将860余名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充实到理事会中来,使红白理事会成为来自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管理群众的自治组织。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是全县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坚持群众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坚持工作力度、群众可承受程度与群众满意度有机统一,既考虑传统风俗,又考虑时代要求;既坚决贯彻上级要求,又坚决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通过几上几下,反复论证,各乡镇根据民俗习惯,出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积德行善行动标准。广平镇突出“孝敬”主题,在农村开展赡养老人协议书签订和公示工作,各村成立道德评议委员会。全县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3万余份,带头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为群众起到了示范模范作用。
县纪委设立了党员干部婚丧嫁娶举报电话,在“红白喜事大操办”专项整治实施过程中,县瞄准“关键少数”,对全县党员和公职人员操办红白喜事提出“六个不准”纪律要求,并对违反规定的当事人,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诫勉、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构成违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单位人员违反规定不制止、不查处,或者制止、查处不力的,按相关规定对单位责任领导予以追责问责,推动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建立党员干部操办红白喜事“双告”“一提醒”“一承诺”机制,强化示范引领,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持续向好。建立了“书记抓书记”的工作机制,县委书记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抓党总支书记,党总支书记抓村支部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着力通过督查促进工作,建立了移风易俗信息传报制度,各乡镇每天上报辖区内各村丧葬情况,县移风易俗联席会议办公室将乡镇上报情况与殡仪馆提供的信息相互印证,做到每一例丧事都有登记、有监督、有服务。各乡镇都建立了巡查制度,到各村居监督检查红白事办理情况。
以强化目标责任为抓手,促使农村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实现。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大田县扶贫攻坚三年会战(2016-2018年)实施意见》和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帮扶、产业帮扶、易地搬迁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金融帮扶、党建帮扶“八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开展脱贫攻坚“四季攻势”行动,实行对标攻坚、挂图作战,采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实行每季度一次现场会、每月一督查一通报、“3+1”约谈等制度。建立镇村主体责任、牵头部门主导责任、县直单位包扶责任、党员干部挂包责任、企业社会帮扶责任“五大责任体系”,向各乡镇下发《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扶贫目标任务。各乡镇比照责任书,逐条梳理,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脱贫攻坚承诺书》,确保目标责任落实。全县大力推广“一家四业”产业扶贫模式,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一是建好一个家。2016-2017年共有2249人(国定1358人,省定182人)异地安下了新家,2018年611人正在实施中。如华兴镇仙峰村,采取统规统建的形式,以大田土堡为原型,设计了25㎡、50㎡、100㎡三种可供选择户型,建成“福平楼”,有效解决部分贫困户因人口少用地选址、配套设施难问题,实现“拎包入住”。二是“房前”劳务业。通过“公司+贫困户”的形式,建设“扶贫客栈”,引导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务工不出乡、不出村。有16%贫困农户通过“房前”劳务业增收脱贫。三是“屋后”种养业。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建“扶贫大棚”,引导贫困户发展原生境金线莲、林蜂养殖、肉兔养殖、果蔬种植等特色种养业。有35%贫困户通过“屋后”种养业增收脱贫。四是“院内”手工业。引导贫困户制茶、编制小手工艺品、来料加工等手工业;同时,引导龙头企业组建“扶贫班组”,开展送技术、送设备、送原材料和成品包销的模式,让贫困户足不出户、在家上班,实现“增收不离家”。有33%贫困户通过“院内”手工业增收脱贫。五是“屋顶”光伏业。鼓励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全县完成建设规模16.425兆瓦,年可发电1804万度、收入1768万元,实现每个贫困户年增收7500元,每个贫困村年增收4.5万元,每个贫困乡年增收30万元。
县里制定下发《关于县领导、县直单位挂钩乡镇、村的通知》,县处级领导分别挂钩18个乡(镇),88个县直单位挂钩贫困(空壳)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组织、卫计、民政、教育、保险等部门制定相应扶贫措施,共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组织部向全县266个村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卫计局落实了贫困户新农合个人缴费等健康扶贫政策,开展了医疗卫生精准扶贫暨生育关怀宣传义诊活动;民政局落实了贫困人口低保兜底扶贫政策;教育局落实了贫困户义务教育资助及高中阶段免交学杂费等教育扶贫政策;人寿保险公司为贫困户办理了大病住院保险等。
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大田县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建立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全县18个乡(镇)和东风农场都成立了乡村扶贫担保基金,截止至12月底,全县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累计贷款9608.08万元,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所需资金问题,为贫困户顺利脱贫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创新扶贫监管。建立“三单”制度,建立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三单”制度,实行每周一通报,利用微信群晒进度、比成效,并适时点评、跟踪,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规范工作流程,研究制定下发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流程,贫困村、贫困户退档退卡工作流程,造福工程易地搬迁工作流程,“雨露计划”培训工作流程,扶贫小额信贷办理流程,光伏产业扶贫项目办理流程等9个重点工作流程样式,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建立扶贫领域监督检查联合工作机制,制定年度检查工作计划,于今年10月22日-25日对各乡(镇)的扶贫工作进行“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督促检查,避免多头重复检查。
全县开展“千名干部结穷亲”,调整充实全县挂钩帮扶干部,按照“一对一”帮扶原则,一名干部挂钩帮扶1-2户贫困户,明确挂钩帮扶工作责任,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具体帮扶责任人。加强教育帮扶、医疗帮扶,实现县内就学的义务教育贫困学生与教师一对一帮扶指导,贫困户与“家庭医生”全签约,确实解决贫困群众健康、教育需求。开展“百企帮百村”“巾帼扶贫”“慈善募捐”等活动,引导厦门大田商会等驻外商会,以及广联木业、红狮水泥、裕田生态农业等企业与2个市级贫困乡、68个贫困空壳村“联姻”,从助学、助业、助医、助房、助灾、助困等6个方面参与精准扶贫,做到脱贫不脱钩。到户“长期扶”。开展“千名干部结穷亲”活动,于今年9月份进一步调整充实全县挂钩帮扶干部,按照“一对一”帮扶原则,一名干部挂钩帮扶1-2户贫困户,明确挂钩帮扶工作责任,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具体帮扶责任人。加强教育帮扶、医疗帮扶,实现县内就学的义务教育贫困学生与教师一对一帮扶指导,贫困户与“家庭医生”全签约,确实解决贫困群众健康、教育需求。
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16户8483人;有34个贫困村、38个空壳村,吴山、武陵2个市级贫困乡。2018年,全县有25个贫困村、19个空壳村和1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武陵乡)实现摘帽。截至日前,全县共2814户8473人实现脱贫,脱贫率99.88%,给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