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走进大田县东风农场,漫步自然村落,青山绿树,清风送爽,处处鸟语花香。
东风农场下辖15个自然村,有1127户,总人口4218人。他们人均农林耕地只有6.54亩,依靠种植雷竹、芙蓉李、蔬菜、烟草,以及红菇产业,实现寸土寸金的生态最大效益,年总收入达3280万元,仅种植业,人均年纯收入超8000元。丰收时节,不少农户以日进万元收入,尝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生态效应成就的美好日子与日俱增。
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在东风农场写下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寸土寸金的生态账本
春来一季丰收,东风农场的雷竹种植户喜笑颜开,一派繁忙,挖笋、去土、精选、装箱、保鲜,销往上海、安徽等地。这里的近300家农户仅凭借2500亩雷竹,每年纯收入2000万元。
“一年一幢别墅,一年一个媳妇。”东风农场干部这样形容泼水村农工肖世雄近5年来的生活变化。种植大户肖世雄,靠20亩雷竹年年收益近20万元,一扫贫困的过去。肖世雄还不满意,他更羡慕同行种植大户林生健,每年收入不低于40万元,撑破了钱袋子。
农工林大铭10多年前是有名的贫困户,却钟情于种植芙蓉李,25亩的李子丰收,盛产期年收入达到40万元。致富不忘本,他带动60户农工发展芙蓉李,每年收入500万元。
小小红菇村落,孕育幸福美丽梦想。东风农场的盂坂、丁坂、乾元等村有大量的原生态阔叶林,年产红菇1500公斤,收入达500万元。生态环境良好,近10年来,盂坂村人均寿命达89岁,成为县里有名的“长寿村”。
青山绿水,成就美丽的村落,四季农耕繁忙,家家庭院欢乐。东风农场办公室主任林生郁告诉,东风农场农户只要有子女进城就业的,几乎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小车。
林生郁帮算了一笔村民的生态账。他说,加上农工被种植大户劳务雇工,以及农闲时节外出务工收入,农工年人均纯收入可达1.35万元。这里的许多老百姓比农场的干部收入还高,生活富足,日子过得美美的。
久久为功得美丽山水
大田县东风农场是三明市农垦系统11家中最大的农场,创办于1958年6月,是一个以农、林为主、多种经营并举的国有农垦企业。全场土地面积6.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5.3万亩、耕地面积5985亩。
东风农场场长朱晓敏说,六十年来,农场以及这里的农工们,建制多次发生变化,但场里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在县里“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一任任场长和职工,守土有责,不忘初心,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广泛植树造林,守住青山绿水。
除了承包给村民土地外,东风农场3万多亩的杉木、松木山场,场里每年只报批砍伐300亩,获得450万元经济收入,足够保证农场运转和44位干部、职工工资、福利发放,砍伐的林地当年补种、育林,达到“百年树木”效果。
20年前,东风农场为这里的农工,一次性交完社保。后来,以土地承包免租金的形式,鼓励农工自行参保,现全场参保人员达到1080人,达到退休年龄的500多位农工都领到了退休金。有了这样的保障,农工与农场同心同德,目标一致,把家园生态保护好。
久久为功护美丽山水。他们因此获得了对生态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2600亩“红菇山”,以每公斤超3000元的价格,一味山珍难求,闻名东南亚,畅销市场。他们拥有了一股日出水量2000吨的冷泉,以优质水质,开发纯净水项目,成就了福建岜峰矿泉水有限公司。
合作社、产业化走上致富路
朱晓敏说,农业的产业化不能一蹴而就,要经受着市场的考验。农场只作适当引导,不具体介入生产和市场,主要靠能人带动,一步步走向成熟,形成产业化,农户自发成立合作社。
东风农场的农工们吃过农业的亏,东一家、西一户,零散种植桃子、梅子、李子,都失败过,缘于没有形成产业,形成规模,而且生产技术、营销管理不成熟。
1998年,东风农场带领3位农工到浙江省淳安考察,试引种了20亩雷竹,3年后产出获益,农工们自发种植,逐步形成了2000亩规模,成立了5家笋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定价、统一营销。今年,县里其他零散种植户每公斤销售9元时,东风农场通过合作社模式,以每公斤批发价16元好价格,满足上海大量消费市场。
东风农场红菇合作社成立12年,盂坂村共有36户、136人,全部加入合作社。红菇是珍稀食用菌,目前人工技术无法培育,该社请专家帮忙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生态天然林保护、红菇生产技术培训、改进红菇烘烤设备等;通过合作社经营模式,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出统一管理、采摘、烘烤,统一商标、价格、分配管理等;红菇产量不断增加,盛产年高达2000公斤,现在,社员们每年人均可分红1.6万元左右。
红菇、芙蓉李、雷竹笋、玉米等瓜果蔬菜盛名远扬,引来乡村旅游热。东风农场创办了“八峰源森林人家”“农家民宿”等旅游产品;中国·桃源里旅游公司到此投资,打造花海乐园观光、采摘、农家生活体验等生态旅游项目。
美丽生态,收获一座座金山银山,东风农场的农工们日子如花儿幸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