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调查」走近成长中的“家庭农场”
2018-11-14   作者:吴琼   来源:中国江苏网

家庭农场是把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扶持家庭农场发展,5年来,家庭农场在我省发展得怎样?呈现出哪些特点?近日作了探访。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农经处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经管院调研显示,我省42353家家庭农场总体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一是经营规模比较适度。全省家庭农场经营总面积达到956.73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1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经营面积204亩,全省经营面积100-300亩的家庭农场超过53%,粮食类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261亩,是所有产业类别中单体规模最大的。二是粮食类农场占主导。全省55%的家庭农场从事粮食种植,经营面积占全省家庭农场经营总面积的63%;园艺类家庭农场数量和经营面积分别占总数的19%和13%;水产类和种养类家庭农场也占据较高比重。三是培养了一批年轻化知识型“新农”。全省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家庭农场主接近43%,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703个,占1.66%。全省家庭农场主平均年龄48.3岁,九成农场主年龄在60岁以下,其中50岁以下占58%,40岁以下占19%。

南京江宁区石埝社区的李光猛2013年4月登记成立光猛家庭农场,种植500多亩稻麦,先后购置100多万元的新型农机,这家农场2016年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他还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向村民推荐优质良种,提供农机、农技服务,每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近万亩。

除了李光猛这样的发展型“老农”,近年来一批城市精英、白领下乡涉足农业,犹如一股“清流”引起了社会关注。

陈欢和妻子黄雪莹大学毕业后都在城里有“体面”的工作,黄雪莹还是名执业律师。2014年,两人回到家乡睢宁创办尚恩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在70余亩土地上种植软籽石榴、大蒜等农产品,还散养了鸡鸭鹅。经历过大蒜种植因为市场行情好收入颇丰、第一年石榴苗全部被冻死、打造日光温室试种石榴盆景等酸甜苦辣后,陈欢感慨:“农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育苗、生产、种植、销售、售后,产业链的每一环都要以科技和实干为载体。我们在家庭农场经营中不仅要用到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还要有现代农场管理理念。”

虽然陈欢在大学时学习工商管理专业,他却觉得对于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农场经营结合起来还缺乏经验。他说,现代农场主不应仅仅注重生产技术的培养,还要学习如何做一个经营能手。

陈欢在上新项目前都会进行风险评估,决定种石榴前,他翻阅相关书籍,还向有种植经验的人请教,努力做到“门外汉专业化”;在进行石榴盆景等试验性项目前,他先确保其他项目收入稳定性,资金链不断裂。“新型农业有风险,要清楚自己实力,冷静判断,不盲目跟风上项目。”

这位年轻的农场主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长远规划。前5年陈欢计划掌握熟练的种植技术、种好石榴,掌握如何饲养家禽,日光温室如何构建和管理,农忙季节如何有效管理散工,怎么拥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可喜的是,我们提前实现第一个五年目标,找到当‘现代农场主’的感觉,融入了农场主生活。”陈欢说,第二个五年他计划夯实经济基础,稳步扩大规模。今年,尚恩家庭农场成为徐州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基地。

在黄雪莹看来,现代家庭农场的技术、科技、管理都只是手段,核心是有爱的家庭。他们会在下午6点结束农场一天的工作,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带着孩子去购物、游泳、看广场舞,每年会带父母旅行一次。原先一些不看好他们搞农业的人也逐步改变想法,甚至出现父母鼓励孩子大学毕业后回乡做农业。

尚恩家庭农场农产品全部是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陈欢坦言,有些电商平台销售成本太高,只能选择微商渠道,“而且大规模农业生产仅靠自己销售远远不够,需要有部门牵头,实行‘场企联盟’,订单化生产。”

返乡当起农场主的大学生还有曹荣、孙春梅夫妇,他们位于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新桥村的开心家庭农场,占地200亩,走的是种养结合之路,去年农场生产了超过4万公斤有机蔬菜,会员接近200人。在发展中,农场遇到了用地成本高等问题。

“去年农场经营规模280亩,今年因地租实在太高,不得不放弃80亩。”曹荣说,目前土地亩均价格达1300元,而且每年以30元/亩的价格递增。对于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返乡青年,一般的技术培训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应开展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高端培训,甚至应出省、出国观摩学习,拓宽视野。

对于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农经处负责人表示,我省家庭农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力量,在我省现代农业建设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对成长起来的“老农”,还是涌入进来的“新农”,都有一个再成长过程,必须成为传统小农的升级版、强化版,而不仅仅是放大版。

今年以来,各级主管部门树立稳健、规范、绿色、优质、开放、创新的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导向,不再盲目追求增加家庭农场数量,同时从加强家庭农场主队伍建设、加强用地服务保障、加强科技服务支撑、加强认定管理、加强示范引导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中央和省扶持家庭农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黄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