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三农网长汀7月1日讯(朱军伟 方芳)时值盛夏,驻村书记吴冬梅头戴草帽,皮肤黝黑,正和村民在地里查看黄金百香果的生长情况,不时讨论着。
这位女书记的到来,给这个省级贫困村带来了福音。
贫困村来了贴心人
2017年,在得知福建省直机关需要下派第五批驻村书记时,吴冬梅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向组织报名,开始了她的驻村工作。
“一个女同志到那么艰苦偏远的村里去,除了自讨苦吃,还能干什么?”面对着同事和村里一些质疑的眼光,她不急于表态,踏踏实实沉下心来了解村情。吴冬梅所在的驻点村是长汀县新桥镇鸳鸯村,距福州市区车程6个多小时,人多地少,居住分散,村民世代以种烤烟、水稻等作物为生,收入微薄,绝大多数年轻人均外出务工,留守村庄的大部分为老人和儿童。贫困户、党员、五保户、低保户、能人乡贤,她的脚步一一走到,困难事、烦心事、期盼事,她的心里一一记住。从小事做起,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事做起,民心民意如涓涓细流般汇聚起来,吴书记得到了村民的信任,村民称她为“贴心人”。
到田间地头了解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牵好党建“牛鼻子”
“抓好党建就抓住了农村工作的牛鼻子”。吴书记牢记使命,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摆脱贫困的重中之重。她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村内党的组织生活,采取召开会议、参观学习、廉政提醒、谈心谈话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加强对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学习教育培训,提升村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能力。她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要事项均由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六要”群众工作法制度。驻村头半年时间,她召开村两委、党支部、村民代表等各类会议20余场,分析研究村里的情况和发展思路。
带领党员实地学习考察
探索“党建+产业+扶贫”模式
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鸳鸯村作为“空壳村”为时已久,村财入不敷出。怎样为村里增收?村干部们各有各的想法。吴书记把调研作为统一思想、集体决策的基础,带领村“两委”干部到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基地、苗木基地、家庭农场等地学习考察。在调研了多个项目后,村“两委”看中乡村旅游项目。他们说,走出村门才知道,在乡村被淘汰的那些旧房子旧物,居然是城里人眼中的宝贝。思想统一以后,村里定下了以乡村旅游带动发展集体经济路子。围绕乡村旅游和整治村容村貌主题,吴书记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和选派单位的优势,多方争取资金,短短半年时间,已争取了10万元用于乡村规划,30万元用于河道整理、15万元用于水渠整治,40万元用于村道硬化、100万元用于村级文化场所建设。
为了尽早实现鸳鸯村脱贫,吴书记带领村“两委”探索“党建+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脱贫攻坚。由村党支部带头,选择黄金百香果种植作为扶贫产业,由村“两委”、贫困户组成合作社,共同投资种植经营30亩黄金百香果。村党支部邀请省百香果产业联盟秘书长、长汀县种植大户3人免费到村授课指导,并提前联系一些销售渠道,提升村民脱贫攻坚信心。
与专家共同规划乡村旅游发展
急民所急,解民所忧
贫困户始终是她最牵挂的对象。进村伊始,她带着驻村日记本,首先走到贫困户家,记录下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再寻找各种办法解决。贫困户董绍荣儿子出了车祸,赖以为生的临时工工作又因年龄大被辞退,焦急得连年都没有心思过。吴书记多方寻找支持帮助,终于找到一个适合他的岗位,月工资2000多元,解决了他家的燃眉之急。贫困户董燕燕家庭是“乞讨之家”,过去曾与父母长期在异乡乞讨,媳妇是双目失明的重度残疾人。因为太贫困,只好自行在异乡产子,导致缺乏医院出生证明,孩子上户口的程序多、等待时间长,扶贫档案暂时无法登记。董燕燕眼看着孩子无法享受扶贫政策,只能干着急,听说新来了一位吴书记,就试着反映看看,没想到吴书记马上记录下来,到上级汇报反映,还把县扶贫办领导请到村里来实地了解。在各级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孩子登记上了档案,可以享受扶贫的各项优惠政策。
多次拜访居住条件艰苦的村民
送文化进村
乡村振兴是村里人最大的愿望。吴书记带领村两委、村民们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知识,集体研究提出“建设红色鸳鸯、客家鸳鸯、生态鸳鸯、数字鸳鸯新家园”思路。围绕这个思路,吴书记到省委党校、省农科院等请教专家教授,邀请乡土文化推广专家进村指导。她带领村“两委”广泛搜集鸳鸯村红色故事、客家山歌等,在村里的19个姓氏中征集新时代家训,建设村文化长廊,发掘村庄文化内涵。她开展“送春联到村”、“送报到村”活动,免费为村民书写春联110幅,向村民赠送《人民日报》国内版及海外版报纸160份。村里争取到数字化建设公司的支持,免费为村里建设数字鸳鸯村APP、微信公众号等,将党建、扶贫电商、数字村务、人才交流、村庄推广等内容涵盖,打通村民参与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请书法家到村里义务写春联
说起驻村工作的感想,她说,她想用自己作的一首打油诗来回答:“汀州千古风云聚,客家万里美名扬。新桥镇上走新桥,鸳鸯村里引鸳鸯。我虽愚鲁幸有师,群众路线指方向。不忘初心促发展,惟愿小康早日成。”吴冬梅知道自己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