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能人+产业 开启脱贫致富“快捷键”
2018-06-11   作者:唐小玲 林晓月   来源:滴水缘

下垅村地处漳州市海拔最高的华安县马坑乡西北部,是革命老区村,也是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多年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当地村民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在致富能人的带动下种植绞股蓝、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名贵花木及食用菌等林下经济,悄然开启脱贫致富“快捷键”。

青青绞股蓝   带动全村经济振兴

田地间、山坳里,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埋头为绞股蓝除草。

“我种了6亩绞股蓝,亩产一季约1500斤,一年能收5季,按去年的行情是一斤两元多,每亩毛收入近两万元,一年下来我就有十多万元的收入。”村民李大根细数2017年的丰收成果。

民间有“北有长白参,南有绞股蓝”之说。下垅村的绞股蓝是2008年村支书李如洲从邻县南靖县率先引进的。他当年租下一百多亩土地,带头种植。

“一直以来,我们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村民们祖祖辈辈都靠传统的生产模式劳作,特别是很多贫困户,生活艰辛,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不停地寻找着能带领全村人致富的路子。”李如洲说。当年,他中专毕业后在厦门特区从事建筑安装工作,担任项目经理一职。2007年他毅然回到家乡,担任村支书,个人先后投资70余万元带领村民尝试养牛,投资60万元建设食用菌大棚基地,并成立了苗木合作社种植桂花、红豆杉等名贵苗木……就这样带领着下垅村村民在脱贫致富路上砥砺前行。

如今,不少尝到甜头的村民还办起了绞股蓝加工厂。经过粗加工的绞股蓝销售价50元/斤左右,主要销往南靖等地,效益可观。目前,全村绞股蓝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年经济收益约两千多万元。

废料利用  实现竹产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李如洲还是懿竹生态竹制品加工厂厂长。前些年,为了充分利用村里丰富的毛竹资源,他跑到云南实地调查,详细了解那里的毛竹加工产业,之后在家里办起了竹子加工厂,聘用当地不少贫困户进厂务工。这样一来,不仅带动了家乡竹林产业的发展,还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生产负责人李宝榕告诉,加工厂主要生产加工竹签、筷子、竹席半成品,生产过程中势必会留下一些成色较差、不适宜加工的竹子,而农民则把它们制成竹炭,因技术过关、产品质量较高,竹炭不仅被浙江、辽宁等地的大客户争先订购,部分还远销日本及台湾地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以前竹子没人要,价钱也不好,很多人都把它当柴烧。自从办了竹子加工厂后,大家把竹子直接卖给工厂,砍下一根就变现一根。”村主任游大南说,依托这家竹制品加工厂,全村1万多亩毛竹的销售问题就解决了,贫困户因此而多了一项收入。

油茶套种  林下经济路子宽

春耕时节,在李如洲的油茶林里,工人们正忙着套种巴戟苗。

“油茶套种中药材是我今年才开始试验摸索的项目。” 李如洲说。

原来,油茶种植后一般要2至3年才能形成树冠,5年后才会有收益,由于周期长,许多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去年,县农办邀请专家在村里举办了“雨露计划”花卉专业技术培训,向种植户们推行作物套种技术,头脑灵活的李如洲就针对油茶“周期长、收益慢”的情况探索立体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村民,尤其是贫困户,一般要看到套种效益后才会跟着来尝试。那么我就先试验一下,可行的话,也可以推广套种红薯、生姜、百合等。”李如洲告诉,在油茶林地进行合理套种好处很多,不但可以改善油茶林的生长环境,提高油茶产量,还可节约抚育成本,达到以耕代抚,以农促林,以短养长的目的。

山茶花开  贫困户盼来好日子

“山茶花苗一般要培育三年才能销售。眼前这片苗已种植三年了,现在一棵卖6元,如果等到秋季苖木更壮实些再卖的话,一棵可卖10元。”村民游钦洲一家趁着晴好天气,在田间地头忙着给自家茶花苗锄草。

游钦洲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在李如洲的影响下,2015年他申请了五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一口气种植了11亩三万棵的山茶花苗,这两年又增种了三万棵。接下来,他种植的18亩茶花苗就可以陆续出售了。

目前,整个马坑乡绿化苗木的种植面积已达一万多亩,单下垅村就有一千多亩。

“经过几年的努力,下垅村村民的收入渠道增多了,农民的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但是,距离奔小康的目标,我们还有一段距离。身为村里的负责人,我还要继续带领大家把发展多元化产业的路子走好,特别是困难户,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李如洲在同我们道别时表示。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