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油菜花背后的乡村振兴
2018-03-20   作者:白田田 郭强 张海磊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阳春三月,陌上花开。随着油菜花由南向北染黄大地,各地油菜花节竞相登场,游客纷纷前来赏花,一些偏远山村也成了“网红村”。一朵小小的油菜花,不知不觉描绘出农村美、农民兴、农业富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花开了,农村面貌扮美丽

  “金黄灿灿染三春,映日摇风自散馨。”为期40天的第五届四川广汉油菜花季正在进行。驱车行驶,路两旁金黄色的油菜花仿佛黄颜料打翻在川西大地,与远处的农家乐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幅田园风景画。

  然而,仅在几年前,这样的农村可能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每年春耕之前,农田里残留的是一茬茬枯萎的水稻秸秆,显得了无生机。

  “单纯种油菜挣不了多少钱,有段时间,大家都不愿种。”家住江西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的曹日泉说。谁曾想,如今婺源10万亩油菜花次第开放,金黄色的花海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交相辉映,这让婺源获得了“中国最美乡村”称号。

  湖南油菜播种面积多年位居全国第一。3月17日,首届湖南油菜花节将在衡阳县开幕。名人故里赏花文化之旅、自然山水赏花休闲之旅、田园风光赏花体验之旅3条旅行线路,串起当地乡村的自然人文景点。

  这朵传统上用来榨油的黄色小花,越发凸显出其观赏价值。

  衡阳县杉桥镇白石园村第一书记刘云华说,全村油菜种植面积最少时不足千亩,而且不成片,没有什么景观可言。现在1700多亩油菜花连成花海,村里还专门修建观景台,拓宽游道,“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在广汉市西高镇,看到在油菜花海掩映中,一个个美丽新村坐落其中。“以前为了发展旅游拆掉一些老房子,老百姓非常不情愿,现在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主动进行农房改造。”西高镇党委书记钟力说。

  人来了,农民生活聚活力

  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以往每年春节过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小孩,成为“空心村”。而随着油菜花旅游的火热,农村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气。

  广汉市西高镇,自2014年开办油菜花季以来,吸引游客200余万人次。游客来到西高油菜花公园,可以漫步花海,体验农耕文化,还可以乘坐热气球、高空滑索。因油菜花而闻名的婺源,去年油菜花开的高峰期,景区接待游客达475万人次。

  贺代青和陈薇夫妇在西高镇油菜花景区周围开了一家名叫“花海人家”的农家乐。“这几年明显感觉游客越来越多了。”陈薇说,他们的农家乐今年又扩建了10个包间。像“花海人家”这样的农家乐,在西高镇有36家。

  眼看着家乡的油菜花越来越热,在外打工的曹日泉前几年也回到了老家婺源,将自家两亩多地流转给景区统一种油菜,自己则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10多万元。“过去,我们村800多人有近一半在外打工,现在基本都回来吃上旅游饭了。”

  农民从小看到大的油菜花,正成为带动他们增收的“致富花”。

  “农村变得热闹,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刘云华说,近年来,白石园村10多位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白石园村也由一个偏远贫瘠的山村,变成了小有名气的旅游度假村。

  湖南临澧县白云村,不少人慕名而来。在这个山坳坳里,沈昌健和父亲沈克泉潜心研究油菜品种,成为“感动中国”的“油菜花父子”。沈昌健欣慰地说,过去他和父亲是孤军奋战,现在很多人认识到油菜花的价值,并且愿意到农村发展,乡村振兴肯定有希望。

  村富了,农业产业增动力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从“食用之油”到“旅游之花”,油菜花的附加值大幅提升,俨然成了“软黄金”。

  去年油菜花盛开的高峰期,婺源旅游综合收入29.6亿元,预计今年还会更高。在西高镇,去年油菜花季带动基地内群众人均增收2600多元。原来“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剁辣椒、红薯干等农副产品,也卖出了好价钱,传统方法压榨的菜籽油被预订一空,农户因此增收不少。

  江西万安县高陂镇高陂村的罗正辉家有10亩地,过去种水稻、油菜,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这两年,他将10亩地全部种油菜,并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有六七万元。“单纯搞农业挣不到多少钱,必须一二三产融合才有出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罗正辉却摸索出了致富的门道。

  事实上,油菜花非常适合发展成为一二三产融合的“第六产业”。除了观光旅游,湖南省农业部门还在进一步挖掘油菜的“油用”(推广双低油菜品种)、“菜用”(种植油菜菜薹)、“肥用”(作绿肥)等功能。

  一朵小小的油菜花,也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启示。

  在江西农业大学的油菜花试验田里,红色、橘红色、桃红色、白色等各色油菜花竞相绽放。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青年教授付东辉说,这些五颜六色的油菜花,可以更好吸引游客眼球,防止审美疲劳。

  在付东辉看来,乡村除了提供农产品,还有休闲、旅游甚至教育等多重价值,应该在这些方面更多发力,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