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东山县西埔镇亲营村的村民们早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在乡间的路上,数辆小拖车突突地来回行驶,满载着刚出海打捞上来的头水紫菜。拿到紫菜网帘后,三五位农民熟练地对其进行剪割,家庭小作坊里的机器也轰鸣着运转起来,他们正准备烘干制作新一批紫菜成品。
去年,由于受到多个台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成长中的紫菜苗腐烂、被小鱼啃食的现象严重,导致头水几乎颗粒无收,市场遭遇了“寒冬”。辛苦劳作了一个多月却“血本无归”,这让不少农户选择打工来维持生计。而今年11月初,村里的农户总算盼来了好收成,“这几日,每户每天大概有200多斤的产量,村民们是又忙碌又高兴。”亲营村村长潘坤生喜逐颜开。
东山90后小伙潘狄辉更是闲不下来,他正忙着将家乡的头水紫菜销往全国各地,“每天网上的发货量达到250多公斤,以周边省市客户居多。”在喜悦之余,他也会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原来,目前村子里养殖紫菜的农户约有90余户,而跟着潘狄辉“触网”的就占了一大半。经历了去年的低谷,他不敢有一丝懈怠,生怕再让农户们的希望落空,“从每年的10月份到来年春天,紫菜差不多能长5水。今年赶上头水大丰收,要让农户们的腰包鼓起来。”
别看他年纪轻轻,身为“列车长”要得到经验丰富的农户们的信任可不是光靠“纸上谈兵”。每天一早,潘狄辉便四处察看小作坊的生产情况,“较低的气温和干净的海水决定了紫菜的品质,有人说会吃到沙子,在外海养殖的紫菜是几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他一边介绍,一边仔细地检查着正在晾晒的紫菜网帘。从养育紫菜苗到加工制作的关键环节,这一系列工序他都了如指掌。
不仅如此,在电子商务刚刚兴起之时,敢于“尝鲜”的潘狄辉就跃跃欲试,摸索起阿里巴巴和淘宝来。2012年前后,他和朋友在泉州创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东山紫菜和海鲜干货,但由于离原产地较远,无法保证新鲜度,路途中的运输成本又高,3年前潘狄辉毅然决定回到东山岛。现在,凭借着长期积累的客户口碑和便捷的电商渠道,潘狄辉和农户们生产的紫菜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地。“这小伙子,真有一手。”起初还有些疑虑,现如今跟着他“触网”的农户们早已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潘狄辉家里也跟着搞起了紫菜养殖。然而,那时家庭小作坊的设备陈旧、效率低,跟不上市场需求,“订单多一点,就要忙活一整天,长辈们经常早出晚归。”潘狄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再加上传统市场销售渠道单一且局限,等到紫菜上市的季节过了,也没卖出多少,新鲜的紫菜眼看着就要变成“陈年旧货”了。
现在好了,自从潘狄辉扎根家乡以来,带着农户们搭上了电商“快车”,他们的手头渐渐宽裕起来。今年头水丰收时节,每户家庭小作坊日收入可达到2万元左右。近年来,小作坊里的设备也随之更新换代,农户们的工作量相对减轻了不少,“就拿眼前的甩干设备来说,现在的订单量换作从前,本来只需要做到下午4点就可以完工,那时候要做到晚上8点左右。”潘狄辉说,将现代技术和传统手艺相结合,不仅保留了原来的紫菜风味,还大大提高了效率。
如今,只要一得空,潘狄辉便去各地学习紫菜精加工技术,他对未来也有了清晰的规划,“3、5年后,我计划再投入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搞搞精加工。”他要打响东山亲营紫菜的“招牌”,让家乡味远销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