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原因,宁德畲族人口多分布在偏僻山区,就医条件相对落后。他们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摸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民间特色、自成体系的畲族医药学。因其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药为主,方剂用祖传验方,用药经济,深受群众喜爱,在闽东地区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在当地的蕉城区七都镇北山畲村,村民们就演绎了一部畲药致富的传奇。
滥采·告急
北山畲村自然资源丰富,畲药品种尤为繁多。上世纪9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北山村畲药走出深闺——村民蓝福禄和一位客商联系,对方开始向北山村收购畲药。
一开始是少量收购,村里仅有蓝福禄等人在挖药。但随着时间推移,畲药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收购量也越来越大,一年订单有几百吨,收购金额达百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挖药的队伍。那时,山间畲药资源丰富,村民挖畲药一天便有上百元收入。
可植物生长毕竟需要一定年限,这种破坏性、掠夺性的挖药,令北山村的畲药资源锐减。蓝福禄说:“有一种牛奶树,以前满山都是,不到硬币粗细的树枝,客商根本就不要。随着畲药资源的减少,后来有多少客商就收多少。到现在,野生牛奶树基本绝迹了。”
长达10年的无序挖掘,令北山村畲药资源告急。为了满足订单需求,村民们便将目光瞄向了外地,他们不仅到宁德周边,甚至远赴湖北、贵州等地寻找畲药。
引导·发展
随着生态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北山村村民意识到,一味地滥采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他们达成共识,对濒临灭绝的畲药进行保护,不再随意采挖。
可不采挖畲药,村民靠什么致富呢?一些村民转变思路,尝试着由采挖转为种植,结果种植出的畲药也能卖出不错的价格。尝到甜头后,村民们纷纷加入种植队伍中。可没过多久,大量种植的畲药供过于求,价格不断下滑。以海芙蓉为例,行情不错时每公斤可以卖到约30元,价格最低时每公斤不足9元。
对此,村民们茫然无措——北山村畲药产业究竟路在何方?
村干部和村里致富能人一致认为,畲药产业要健康发展,就要形成畲药“生态圈”。2013年底,北山村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注册“畲地人家”品牌,大量村民加入了合作社。随后,“中华畲药种植培育基地”正式成立。
村里开始对畲药资源进行梳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合理规划、种植、销售。目前,该种植基地规模已达500多亩,种植红、白牛奶树和山杜仲等50多个品种的药材。
“为了避免无序种植,基地采取订单式运作的模式,客商要什么,我们种什么,订单有多少,我们种多少。”北山村党支部书记钟伏零说。
生产模式的改变,带来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畲药价格基本比往年提高了三成以上。除了客商收购,许多村民还将畲药拿到城区草药店销售,或自己开办草药店。在蕉城区,北山村人开的卖青草药店铺就有80多家。在蕉城区小东门市场开店的钟德有说,青草药治病很便宜,如小儿止泻,用勾藤根6克和鸡蛋1枚即可,一服药不到2元钱。钟德有的青草店面积只有20平方米,但一年能赚6万多元。
有人种,有人销,北山村畲药“生态圈”悄然成型。去年,该村畲药产值达7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42万元。
探索·规范
为了增加青草药的附加值,北山村结合市场新需求,又制定了“盆景营销+初成药销售+畲药传承”的发展思路。
针对当前的生态需求,北山村开发了畲药盆景,并对外承接中草药景观工程。而针对畲药本身的药用价值,北山村也开发了不同种类的产品。
“去年,我们研发了多种草药泡脚包,很受福州顾客青睐。”钟伏零笑着说。在发展畲药种植的同时,北山村也把历史悠久的畲药制作发扬光大,为一些药企提供加工后的草药半成品。北山村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中草药加工厂。今年3月,该合作社与一家公司签订了5年合约,每年将为该公司提供加工后的草药半成品50多吨。仅此一项,就将增收近300万元。
北山村还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畲家药膳。村民钟德全和朋友在村里开办了“药膳小集”。每天,农家乐的包厢预订率都能达到七成以上。如果是节假日,生意更是火爆。
“下一步,村里准备对畲医畲药古籍进行整理,保护和培养好畲药传人,将北山畲药这个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钟伏零说。
如今,北山村畲药产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他们还建立了畲族中草药展陈馆,打算发展“生态畲村·草本药园”,把草药种植与乡村旅游结合,建设以中草药种植、体验、观光为依托的畲药主题旅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