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用这句话来形容51岁的臧锡友一点不为过。
原来,5年前他决心靠种果树致富,没想到后来,种菜却成了他的强项。
回乡创业的他经历了哪些折腾?近日,重庆日报来到位于江北区五宝镇新三村的一蔬菜基地,一探究竟。
回乡创业 建设果园
进入10月,主城秋雨接连不断。臧锡友下雨天也没闲着,从蔬菜播种到移栽、管护,再到接单,摘菜、送菜……安排得井井有条。当重庆日报走进蔬菜基地见到他时,他正扎在菜地里,娴熟地采着各种蔬菜。
“其实种菜并不是我的初衷,只是误打误撞,摸索出了一条种菜的生意经。”望着绿油油的蔬菜,臧锡友感慨地说。
臧锡友祖祖辈辈都以种田为生,他年轻时,到主城建材行业打工,一干就是25年。
无意间,他从电视上看到,一位打工仔返乡种葡萄等果树发了财,身边又有朋友介绍说,瓜果休闲采摘项目还不错。在这样的诱惑下,臧锡友决定,回村种果树。
2012年,他拿着打工攒下的16万元,将自家的土地开垦出来,又从村里流转来15亩地,并从璧山、湖北引回6个葡萄品种;从广西、广东购进4000株火龙果树;从璧山买来2万株无花果,建起面积近22亩的水果园,开始创业。
砍掉果树 专种蔬菜
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臧锡友采取果树下套种蔬菜的方法,利用空隙土地种植各类应季蔬菜。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替补方案”种菜却耽误了种果树的正事。
“撒种,育苗,移栽,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蔬菜种植程序多,加上其生长周期短,这块菜地急着采摘,那块地又等着移栽。”藏锡友说,干着干着,自己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种菜上,冷落了果树。
这样一来,蔬菜是越种越好,相反,果树因管护不到位,品质不理想。
“果子卖相差个头小,顾客根本不买账。”臧锡友回忆起那段经历,惋惜不已,“也是没办法,好端端的菜总不能烂在地头。”
2014年,8亩葡萄产量不足4000斤,收入近2万元,扣除成本利润不足10000元;2016年,4亩火龙果开始挂果,收入不到8000元;10亩无花果虽年年产果,产量却始终保持在1000斤左右。而这几年靠种菜,他却收获了40余万元。
通过对比,臧锡友思量再三,决定放弃“果园梦”,将种植重心放在蔬菜上。2015年底,他砍掉除火龙果外的所有果树,将蔬菜规模扩大到20亩,并接回在九龙坡打工的妻子胡昌梅,一起种菜。
打时间差 菜优价好
“我俩有明细分工,她负责种菜、管理,我负责采摘、跑市场,要是人手不够,还会请人帮忙。”臧锡友说,“不管是种菜还是种果树,科学的种植技术是核心,高效的田间管理是关键,这样种出来的农产品才有质量才有市场。”
去年6月,果园里的苦瓜突然得了病。按照以往经验,他自己到农资市场配药防虫,结果不仅虫没杀死,白白耽误虫害治理的最佳时期。但现在,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种植专家请教,同时上网查找相应的治理办法。半个月后,苦瓜逐渐恢复了健康,当年3亩苦瓜收益近3万元。
为了避免蔬菜之间的交叉感染,他按照专家的要求,实现土地的轮作休耕。同时,为了保证蔬菜的品质,他严格把控种子的行间距,满足后期蔬菜的采光,结合有机粪肥,给蔬菜提供营养,并按照蔬菜种类的不同,合理进行蔬菜分区种植。
去年10月,他投资20万元,兴建了21个蔬菜大棚;今年2月,他又从村里承包来3亩水塘作为蔬菜基地的灌溉用水,配套安装数千米的引水管。
“现在每个月平均有上万元的收入。”臧锡友称,每季应季蔬菜他们利用大棚,比市面上的蔬菜提前一周上市,这样不仅提前占领了市场,还能获得高额的回报。
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今年,他还建了微信公众号,利用QQ、微信进行网络销售。截至目前,与臧锡友长期保持联系的商贩餐馆有近10多家,月销售量近万斤。
“今后我们还将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依托农耕文化搭台,打造一个蔬菜景观文化长廊,发展农家乐。”提到接下来的打算,臧锡友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