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韩,明年我听你的,按你的办法来修枝、打顶。”站在李子园边,望着面积差不多、只隔一条沟、收益一边为5000多元、另一边却只有1600多元的两块7分地,巫溪县胜利乡果园村村民陈顾富不停地感叹。
他口中的“老韩”其实并不老,甚至比还他小10多岁,但由于李子种植技术过硬,经常给村民“上课”,还常到贫困户的家里劝说“种李子吧”,而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老韩”。他就是重庆市农科院派来指导果园村扶贫的果树专家——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国辉博士。
为一个村做产业发展规划
自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在精准扶贫中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2016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按照“扶贫到村,规划到户,整合资源,合力攻坚”的要求,开始对巫溪、城口、彭水、酉阳、武隆、石柱等地的六个贫困村,进行产业、科技精准扶贫。
韩国辉分派的巫溪胜利乡果园村就是一个大山环绕、坡地陡峭、沟壑纵横的山村,从村子开车去县城,27公里的路要花近两个小时。“这是已经硬化一部分公路后花的时间,一年多前,大部分路还没硬化,全是七拐八拐的土路,开车到县城要花三四个小时,遇到下雨天,车子常常陷在泥里,根本开不动。”80后果园村村委会主任方胜告诉重庆日报。
站在村头,一眼望出去,除了大山还是大山。这样的环境导致村里421户1580人中,就有建卡贫困户109户354人。
为了让村民从根本上脱贫、整个村庄实现长效发展。重庆市农科院派出农业经济、果树、产业等方面的专家,根据果园村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实施“制定一个产业规划,拟定一套技术规程,培育一批新型农民,提供一批种子种苗,培养一个经营主体,培植一条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家庭农场”的“七个一”工程。
我们常常会听到,为一个市、一个区、一个县做产业规划,而为一个村做产业规划的还比较少。有这个必要吗?
“为一个基础资源、产业优势等方面都很明显的村做产业规划确实没必要,但如果是一个没有产业基础或很薄弱的贫困村是完全应该的。”市农科院主管扶贫工作的有关负责人李中林告诉,作为农业科研单位,扶贫除了送品种、教技术、传信息,更要想得长远一点,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不仅要让当地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更要根据当地致贫的原因和症结,为贫困村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打算,培育良好的经营主体和一批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这样即使扶贫的科研人员走了,产业发展也有一定基础和目标,新型主体也“立”了起来,可以带着大家向前走,不让贫困村再次返贫。
林上林下发展齐头并进
果园村村如其名,有多年种植李子、柑橘、柿子等水果的历史,村民们房前屋后都会种植点果树。只是由于深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没有形成带动村民致富的产业。
果园村有耕地4100亩、林地7210亩,整个村的居民主要居住在两条“平行线”上:一部分居住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半山腰;一部分居住在1100——1200米上的大山上。
根据果园村的地理条件、生态气候等实际情况,市农科院组织专家,经过调研后,为果园村编制了一个以林上加林下模式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
林上,主要种植已有一定规模的青脆李,加上柿子等其它果树,打造一个名副其实的果园村。其中,青脆李的种植面积控制在1500亩左右。
林下,则结合果园村的高山海拔气候条件,一部分发展林下药材,主要种植百花前胡;一部分搞林下蔬菜,主要种植白菜、包菜、儿菜、辣椒等。
“果园村常年种植当地的‘三大坨’——玉米、土豆、红苕,农民很难赚到钱。这份规划找到了果园村最大的产业基础优势——青脆李,村民们世世代代种李子自己吃,发展起来容易一些。”巫溪县县委农工委副书记余明芳说。
学说方言与村民亲近起来
规划做好了,最重要的就是实施。
“要想让村民们信服、接受,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腼腆的韩国辉笑着说。以前都是在产业基础好、信息比较发达的地方做技术示范推广,农户容易接受,争着要品种、学技术。但像在果园村这样信息比较封闭的地方,要让村民相信他的话,按照他说的办法去修枝、打药,甚至砍果树、换品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果然,第一次召集大家来培训李子种植技术,到场的人就只有几户。“很多村民种了几十年李子,他们不太相信外人传授的技术。”方胜说。
为了让果园村的老百姓接受他、与他亲近起来,30多岁的韩国辉拿出他多年与村民打交道的“秘诀”——跟村民学说方言。
韩国辉告诉,他出生于北方农村,从小就对土地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西南大学学农毕业后,便一直在西南各地的农村打转。
以前下乡,最头疼的就是语言,村民一听他说普通话,马上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距离感,亲近不起来。不亲近,农民就不愿意拿他当自己人,不相信他说的话、讲的技术,这让他着实烦恼。后来,每次下乡,韩国辉都会主动跟农民学说当地方言,慢慢地就能聊起来、亲近不少,介绍品种、传授技术也就方便多了。
就这样,通过一年多的“学习”,韩国辉和果园村的村民也成了“自家人”,听他培训的也多了起来。
“但是,仍有不少村民站得远远的,尤其是一些害怕更穷的贫困户和种植李子效益不错的村民。”韩国辉说。
让村民发展李子先作示范
为了让更多村民相信自己,韩国辉在与果农陈顾富果园一沟之隔的“对门”开辟了一块7分地做示范园。
修枝、施肥、防虫、打药等每一个程序,韩国辉都亲自示范、指导,每次村民们都会到场,或看热闹,或认真观摩。
今年9月中旬,在全村村民的见证下,韩国辉指导的李子园收获了5000多元,而陈顾富相同大小的地块,只收获了1600多元。
看到结果的村民们开始纷纷“倒戈”。因患肿瘤动手术10余次的贫困户李文富当场表示,再也不种玉米了,要跟韩国辉学习种李子。独自一人抚养女儿上大学的贫困户王永兴说:“以后,我家300多棵青脆李,要按时修枝剪叶了。”
一年多来,靠着示范带动,果园村的扶贫产业慢慢进入轨道。为实现青脆李规模化发展,做到统管统治,实现绿色、无污染产品销售。果园村以村为单位,成立了“果园村青脆李发展协会”,协会按照会员分布情况划分4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一个专技人员,带动一批新型农民,并将贫困户全部吸纳进来,帮他们更新李子品种,传授种植技术。通过协会运作,实现果园村青脆李产业的健康发展。
“现在,1500亩李子园已经建成,还种植了其他果树。林下药材、蔬菜也有了收益。下一步,我们将借助邻近红池坝、黑草坝等知名旅游景点优势,打造花季观光和果期采摘活动,吸引游客到果园村来。我相信,按照农科院制定的产业规划方案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下去,果园村是可以富起来的。”方胜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