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见行动 现代农业闯新路
2017-10-12   作者:   来源:农博网

  五大发展见行动 现代农业闯新路五大发展见行动 现代农业闯新路五大发展见行动 现代农业闯新路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省农业部门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农业农村经济连续多年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优的好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起到了“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粮食生产在“十三连丰”基础上,上半年夏粮又实现单产、总产双增长。 1-7月份,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005.7亿元,同比增长10.4%。农产品加工业全行业、全市域产值连续3个月增长,为近三年来首次。上半年农民收入达到6816元,同比增长8.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绝对数和增速均居中部首位。

  创新强农着力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立足发展大农业、大食物,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积极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今年调减早稻、双晚、玉米、棉花等作物155.3万亩,增加蔬菜、豆类、甘薯等高效作物168.2万亩。发展品牌粮食1000多万亩,今年小麦品质三等以上的达到91.1%,为近年最好。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推进“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加快家禽业升级。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总面积达到90万亩。打响农业产业化提升战,省政府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优质规模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新业态拓展、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创建“五大工程”。截至7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645家,其中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915家、龙头企业“甲级队”133家。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推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积极开展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深入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着力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201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5%,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成立省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 2016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深化农村土地、金融等改革,推动各类要素有效配置。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2014年我省被批准为全国首批3个整省推进试点省之一,全省分三个批次整县推进,2016年底基本完成试点任务,比中央要求提前1年。 “确实权、颁铁证”,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加快了“三权分置”改革进程,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作了典型报道。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16年底,全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的村已有178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和80%的县(市、区),完成改革试点的有98个村,量化集体资产10.16亿元,13万名社员成为股东。首批13个村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基本完成,增加村集体收益160.8万元,入股农户实现收益分红348.2万元。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截至今年7月底,“劝耕贷”模式直接为4341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21.3亿元。

  协调惠农着力促进农业均衡发展

  树立全面统筹的系统观,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区域统筹、主体协同,加快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选择肥东、濉溪等13个县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围绕1-2个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聚焦本地重点区域和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比较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出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发展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促进一批本土化农业电商平台和农业电商龙头企业做优做强。今年上半年,全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405家,实现交易额143.9亿元,同比增长65.4%。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县。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近1.6万个,综合营业收入达343.8亿元。

  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淮北平原地区重点打造“大粮仓”,稳定小麦生产,积极发展畜禽养殖、蔬菜、水果和中药材种植。江淮丘陵地区重点打造合肥都市现代农业先行区,稳定发展水稻、油菜,积极发展蔬菜、经济林果生产和畜禽养殖。沿江平原地区重点打造优质水稻和水产品基地,稳定发展水稻、油菜、棉花生产,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和畜禽、水产养殖。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重点打造山区特色生态农业样板区,大力发展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

  推动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今年上半年,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6.66万家,农民合作社8.35万个,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达到1500多个,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235个。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三类协同”、“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管理体系。目前已培训4.7万人,占计划数的94%。

  绿色兴农着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

  强化农业环境保护。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6年全省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36.2%和37.2%,同比提高1.8个和0.4个百分点。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探索稻田综合种养、猪沼果等技术模式。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促进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截至2016年底,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68%。加快推进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关闭或搬迁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关闭或搬迁养殖场 (小区)2011个。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省政府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民生工程,在国内首次举办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签约项目78个,总投资额268亿元。今年午季秸秆还田率达82.5%。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民生工程,新建1400套乡镇站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系统。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省级平台已基本建立并试运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和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巢湖市等24个县(市、区)确定为2017年创建试点单位。深入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加大“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力度,大力发展优质品牌农产品。截至今年6月底,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785个。

  深入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2015年率先提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部和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备忘录,省委将“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工程”列为五大发展行动计划36项重大工程之一,成立了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工程领导小组,印发了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工程施工方案》。先后选择5个市、30个县 (市、区)、1500个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示范创建。省农委组织119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全省10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30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1个农业项目,以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形式明确责任到人、到点。

  开放助农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

  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提升农业对外合作交流水平,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和外部支持。

  优化农业对外合作布局。发挥农业对外合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实施“十三五”农业对外合作规划,以“主攻一带一路、开发非洲、巩固欧美、突破南美”为开发目标区域,以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与国际农业资源开发为重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进一步发挥“皖津联盟”“皖以联盟”等联盟作用,支持农业企业抱团赴境外开发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示范中心、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等,推动我省农业良种、先进技术和装备等优势产能“走出去”。今年6月,我省申建的“津巴布韦经贸合作区”获得农业部首批境外农业对外合作示范区挂牌试点,成为我省创新农业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

  加强对外科技人才交流。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建立农业国际合作培训机制,重点与德国、以色列开展农业领域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发挥援非农业专家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我省与受援国农业交流合作。今年我省10名高级专家在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开展技术援助。援津农业专家开展的杂交水稻试验,创造了津巴布韦稻谷单产之最、杂交稻品种在非洲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单产之最,为受援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参与第三期俄罗斯高级公务员研修班接待,交流我省农业发展情况和成就,组织我省12家农业企业与俄方对接。

  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将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作为优化供给、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组织溜溜果园、白蓝集团等30多家企业参加了2017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食品饮料展等展会,签订贸易合同2000多万元。借助农业部在欧美市场建立的农产品境外展示中心,推介我省水产品、茶叶、罐头制品等,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外交部安徽全球推介活动,向148个国家的驻华外交官等500余名国际嘉宾推介系列名茶,着力打响我省“四大名茶”品牌。接待美国、阿根廷、以色列、布隆迪等国使领馆官员,推动在畜牧新品种引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瓜菜育种等方面合作。

  共享富农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共享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努力让农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更有获得感。

  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 《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更好带动农民增收。利用皖北地区丰富的秸秆资源,积极打造以秸秆为原料的环保产业,做好秸秆转化利用增值的文章,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加快推进“三变”改革,让农民手中的土地等产权证能够变成用益物权,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搭建适合农民工的创业平台,优化面向农民工创业就业服务,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打响今年农民增收“保九”战。

  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重要内容。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和深入推进产业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省农委勇担产业扶贫牵头部门职责,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成立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扶贫工作,并将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纳入绩效管理。牵头起草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在摸清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因户施策,精准选业,实行菜单式扶贫,相关资金优先投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截至今年7月底,特色种养业扶贫年度目标任务提前超额完成。特色种养业专业村1905个,超过目标182个;达到特色种养业发展要求的贫困户35.7万户,超过目标6.4万户。

  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在做好“加法”的同时,通过做好“减法”来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和黄牌警告制度,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针对农村保险、土地流转、宅基地调整、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农民负担监管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防止乱收费现象在新的领域滋生蔓延。切实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管。上半年,共清退和追缴违规资金461万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