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年种香菇,我就纯赚了4万多元。”这让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头道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云民干劲儿更足了。
王云民在中润农业发展公司的食用菌园区领养领种了2个大棚、2万棒花香菇,不需要前期投入,也不用担心市场销路,只负责日常的生产管理,就能踏踏实实地赚到钱。
依托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产业,平泉县正在发生着山乡巨变,贫困人口的脱贫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贫困户入驻产业园区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平泉主导产业——历经30余年打造的食用菌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县级第一。据统计,目前,全县食用菌基地面积达6万亩,10亩以上园区1500个,产量达到52万吨,产值达到54亿元。
但是,产业扶贫,光有产业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贫困户参与进来。“自己建一个大棚至少四五万元,以我家的经济条件,想都不敢想。”和王云民一样,有搞蘑菇种植想法却缺少资金的农民不在少数。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3月1日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河北平泉)现场会上表示,产业扶贫的目的是使贫困人口脱贫,决不能简单地以增加多少产值、带来多少税收作为衡量标准,而是要让产业发展效益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也是平泉一直在探索解决的问题。“我们让企业或者大户先把大棚建起来,再通过一些形式让贫困户参与种植。”平泉县县长曹佐金介绍说。
如今,在平泉,见到最多的便是食用菌扶贫产业园。2016年,全县新建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区4500亩,带动2000贫困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2000人进入园区或企业务工,累计带动800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占全县发展生产和就业脱贫人数的64.2%。
“进入产业园区几乎没有门槛,只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即可。”县食用菌服务局副局长李忠民告诉,通过一家一户摸底,因户因人施策,王云民属于“具备劳动能力并有一定业务接受能力”的贫困户,符合进园区领养领种条件,还有针对“无资金、无劳力、无力承担风险”的贫困户采取的入股分红、针对“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差”的贫困户采取的务工取酬等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的“三零”模式
“我这个棚里有4.7万袋菌棒,预计纯收入10万元以上。”卧龙镇八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占成预测自己今年如愿脱贫。
问起王占成的脱贫成本,他说:“为‘零’——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大棚是现成的,水电等各方面设施是现成的,技术问题有专人指导,蘑菇销售由园区统一负责,唯一需要花钱的是每袋2.8元的菌棒,还是先赊账最后从销售收入里扣除。我们贫困户只需要专心生产,坐等拿钱。”
压力全在企业身上,吸纳贫困户进行种植的动力是什么呢?绿河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负责人介绍,平泉县为了调动企业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采取了直接对园区补贴和扶持的政策。比如,对新建连片开发集约经营100亩以上,且入驻贫困户20户以上的园区,由县财政按每户6000元标准给予基础设施补贴,县扶贫办也按同样标准给予发展产业补贴。
此外,平泉搭建起了“政银企户保”融资平台,由政府整合政策资金,金融部门提供贷款,作为贫困户的本金入股园区,这样一来,既能缓解企业建设园区的资金压力,又能让想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参与进来,让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形成利益连结体。
截至目前,全县建设“三零”模式扶贫产业园区40个,面积5000亩,直接吸纳贫困户2000户,户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到今年底,全县计划投入3亿元,新建“三零”模式扶贫产业园区50个,面积6000亩,直接吸纳贫困户3000户,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绿色化路在脚下
绿色是许多贫困地区的发展优势。余欣荣指出,贫困地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坚决不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产业。
近年来,平泉以企业为主导的食用菌工厂化种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趟出了一条产业绿色发展之路。
在承德金稻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制作菌棒到最后的加工储藏的每一个环节,都感受到了绿色化的气息。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所用的原料主要为玉米芯、棉籽壳、软质木屑、麸皮等农林废弃物,金稻田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年消耗这些废弃物的量为1.44万吨,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从原料进厂预处理、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在厂区内高校集约运行,实现了降本增效,生产效率是传统生产模式的20倍,经济效益是传统模式的11倍;出菇废弃料含有大量蛋白和纤维素,可用于草菇、双孢菇生产原料,同时可代替饲料使用,此外还可用于有机肥、蔬菜花卉基质,利用其纤维生产可降解花盆和育苗容器,实现废物全部资源化利用。
目前,平泉县共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5家,日产食用菌产品124.8吨,是国内目前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能力最强县之一,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同时也带动了越来越多贫困户。
“我以前也是贫困户,现在一年工资保险全算上能拿4万元。”加工车间装袋女工李靖告诉,由于工厂化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高效益农业生产,因此公司像她一样的贫困户还有100多个。“眼看着就都能脱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