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稻梦空间”,让人感受“一粒米”的科技力量
2025-10-27   作者:林李冰 李直玲   来源:闽北日报

18926_aa063d81-abf2-4130-8f59-cdbcd4702fbb_tif_l.jpg

朱子广场前,采用再生稻技术种植的彩稻图案,观赏期更长,成为金秋靓丽风景。

18926_90f754c1-4c86-491e-9633-5e45b021e70b_tif_l.jpg

袁隆平水稻科普馆

10月18日至19日,坐落于武夷山五夫古镇万亩荷塘畔的袁隆平水稻科普馆,又迎来一批访客——由福建省商务厅组织的“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班”外国学员,他们专程来到这里开展实地考察与文化交流。

袁隆平水稻科普馆坐落于万亩荷塘畔,于今年7月13日正式落成,占地1300平方米,是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工作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集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技能培训与农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开馆三个多月来,已累计接待访客近1.2万人次。来访者涵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研学团队、高校科研团体、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以及“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班”国际交流团体等。

来到科普馆门口,袁隆平院士的雕像在秋日暖阳中肃然而立,仿佛仍在守护着金色的稻田。“五夫不仅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朱子文化底蕴。”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工作站负责人袁松松表示,选择在此建馆,是希望将朱子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相融合,让千年的农耕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他补充道:“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稻作文明不止在历史书中,更在这片土地里呼吸、生长。”

步入科普馆,声光电一体化的现代展陈令人耳目一新。从“水稻起源”到“杂交水稻成就”,从“朱子社仓”文化到“智慧农业”,全馆系统呈现着稻作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外国友人们在这里沉浸式了解中国水稻的发展历程,感受“一粒米”中蕴含的科技力量和文化传承。

如果说室内展陈是知识的传递,那么室外实践则是体验的深化。科普馆还配套研学馆和农耕实践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外国友人们连连点赞,也深受青少年群体的欢迎。

研学馆内设置了稻米食品工坊、五谷认知课堂、水稻文创工坊、手工米糕制作区等互动模块,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扎制稻草人、绘制五谷画、磨制米食、酿制米酒”等稻米文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系统学习水稻知识和了解袁隆平生平故事,参与节气与农事知识问答,在仿真农田模型中体验“模拟插秧”,在显微镜下观察种子生长,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

从亲手栽下秧苗的农耕区,到见证稻谷蜕变的碾米台,同学们在躬身体验中收获颇丰。余庆小学的学生陈子涵在日志中写道:“原来弯腰耕作比做题更难,但丰收一定更甜!”他的同伴则对碾米体验念念不忘,感慨亲手将稻谷变成白米的过程,让他真正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意。

这种知行结合的体验,正是科普馆的设计初衷。“我们想让农耕文化从书本走入生活,把劳动教育、农业科普、粮食安全意识与科技兴农理念,真正植入青少年的心中。”袁松松介绍,“我们计划在现有展厅陈列的基础上,添置传统的木犁、水车、水碓,放在户外劳动实践区,并结合现代小型农机具,让青少年体验传统农具与现代农机耕种的区别,引发他们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思考。同时,基地还将增加稻田抓鱼、稻田摸螺、大棚采摘、地锅灶等趣味性体验项目,进一步丰富劳动实践内容,让农耕学习‘活’起来、‘乐’起来。”

将视线转向更广阔的田野,朱子广场前,大片的五彩稻田正吸引着游客拍照打卡,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工作站以彩稻为“颜料”、稻田为“画布”创作的艺术字画。

自2020年起,工作站每年用彩色稻谷,在田间“绘制”朱子诗词、田园画卷,已成为五夫镇农旅融合的热门打卡点之一。“稻田画是农旅融合的新探索,让传统的水稻也能成为装扮田园的美丽风景。”袁松松抚过稻穗说道,“今年我们首次尝试用再生稻技术种植彩稻图案,一年两收,不仅收益更高,可观赏时间也更长,可以从4月持续至11月份。”

这一系列探索,其背后是更深远的布局。早在2023年11月,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工作站便已启用,规划有科技馆、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国际培训中心等,致力于构建“从种子到餐桌、从科研到科普、从农业到农旅”的粮食复合型全产业链平台。

“科普馆,不只是一个场馆,更是一个有生命的课堂,是一粒粒撒向未来的种子。”袁松松望着金黄的稻田说,在这片承载着朱子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的土地上,续写着“禾下乘凉梦”的新篇章,让农耕文明的智慧,在体验中传承;让科技兴农的信念,在实践中生根。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