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危机下 圣农集团挺起中国白羽肉鸡产业的脊梁
2025-04-29   作者:陈小宣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肉鸡产业的“危”与“机”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中国白羽肉鸡产业正经历着双重考验。一方面,禽流感疫情在全球主要祖代鸡供应国肆虐,另一方面,国际关税战导致引种成本激增,使得产业链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禽流感的影响是允不允许进,关税战的影响是引得起引不起的问题,按照目前关税战的关税水平,引种成本将成倍增加,即使恢复进口,企业不仅要承受非常高昂的成本,还要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经营压力大增。

图片8.png

白羽肉鸡规模化养殖

种鸡企业:引种之路上的挣扎

中国白羽肉鸡产业长期依赖美国AA+、Ross308及新西兰Cobb500等进口祖代种鸡,但2024年12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当时唯一供种来源)和新西兰同时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导致祖代鸡进口全面中断。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1-2月国内祖代更新量仅8.3万套,同比骤降67.5%,全部依赖国内自繁,部分企业陷入种源紧缺危机。

为缓解压力,国内行业紧急开拓法国引种渠道。2025年3月分两批引进3.6万套祖代种鸡,4月再增1.8万套,累计引种量达5.4万套,预计可提供300余万套父母代种鸡。然而,这种“引种”本质仅是复制国外基因的权宜之计——既无法掌握原种净化技术,又需承受欧洲禽流感导致的供应链断裂风险。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长期依赖进口导致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即便通过引种维持生产,企业仍受制于国外种源性能设定,生物安全隐患难以消除。这一困境凸显自主育种的紧迫性。而圣农集团通过14年攻关(4年育种素材收集+10年技术突破),以快于行业的迭代速度研发出国产种源“圣泽901”,为产业破局指明方向。

图片9.png

圣泽901鸡苗

圣农集团:自主育种的破晓之光

面对2011年中国白羽肉鸡种源100%依赖进口的困境,圣农集团联合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机构,在福建省光泽县大青村启动育种攻关。科研团队历时8年突破育种素材匮乏、人才短缺等挑战,于2019年成功培育出拥有11个原种品系的国产白羽肉鸡“圣泽901”,终结了欧美企业百年技术垄断。

该品种构建了从原种到商品代的完整谱系,其稀缺性在于全行业仅圣农具备全链条供种能力。依托年养殖8亿羽的产业规模,集团通过海量数据持续优化性能。2023年底推出的升级版“圣泽901”实现笼养料肉比1.39,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图片10.png

“圣泽901”研发基地

市场验证了圣农集团白羽肉鸡种源的竞争力。截至2025年3月,“圣泽901”已覆盖全国15省,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3800万套,国内市场占有率20%,并获养殖企业认可性价比与供应稳定性。在国际化布局中,圣农集团2024年5月首次向坦桑尼亚出口3500套种鸡,至2025年3月累计向非洲、中亚出口鸡苗9500套、种蛋13万枚。

圣农每年投入超1亿元研发资金,采用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结合模式推进品种迭代。这项技术突破,不仅保障了国内种源安全,更推动中国白羽肉鸡产业走向自主可持续发展。

行业展望: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展望未来,即便中美关税战结束,美国持续蔓延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仍将长期威胁我国白羽肉鸡引种安全。作为我国主要祖代种鸡供应国,美国频繁的疫情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引种策略。从生物安全和供应链稳定角度出发,减少甚至停止从美国引种已成必然选择,而推广圣泽“901”等国产种鸡将成为保障产业安全的关键。

“圣泽901”作为国产种源的杰出代表,不仅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生长速度、成活率、料肉比等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更因其本土化培育优势,完全适应国内养殖环境,彻底规避了国际疫情和贸易摩擦带来的断供风险。

图片11.png

持续投入研发的圣农育种中心

这一突破性成果将重塑行业生态:一方面降低对外依存度,增强产业韧性;另一方面带动从饲料生产到食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协同发展。更重要的是,国产种源让中国企业获得生产规划自主权,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提供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科研机构需深化校企合作,持续提升种鸡品质;养殖企业要主动拥抱国产种源,用实践验证其优势。在“圣泽901”开辟的道路上,只要行业同心协力,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必将实现安全、自主、可持续的发展,在全球市场赢得更大话语权。( 陈小宣 图\文)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