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谁参观宁德市周宁县七步乡后洋村,黄振芳经营的林场,都会产生一种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这里满目苍翠,生机勃勃,林间分片种植着草珊瑚、黄精等中药材。在夏季,更是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来此尽情“深呼吸”。
这样的“天然氧吧”,在40多年前曾是一座荒山,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改变状况的是黄振芳老人。1983年,黄振芳带领家人承包荒山50亩,后又贷款8万元造“速生林”,并在林下套种马铃薯、魔芋等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四季轮回,3年后,造林面积由50亩扩大到1207亩,黄振芳成为全省有名的造林大户。1988年7月至1989年1月期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先后三次深入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高度肯定了黄振芳开荒造林、艰苦创业、带头致富的事迹,并亲手在林场内种下三棵杉树。
如今,年迈的黄振芳已不再管理林场,造林的“接力棒”交到长子黄传融、孙女黄娟娟、孙子黄宇斌等人的手中。从一棵树到千亩林,三代人“林下生金”的故事,还在大山里不断延续。
家人扶着黄振芳(左二),来看郁郁葱葱的林场。周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跟着政策走
做上山种树第一人
40多年前,后洋村还很贫困,黄振芳一家也“穷得揭不开锅”,需要向亲戚朋友借粮借米。“当时家里经常吃的是稀地瓜米配腌菜,过年是弟弟妹妹的唯一盼头,只有那时有白米饭吃、有肉配。”回忆起那段苦日子,长子黄传融眉头紧皱。
乘着改革开放的“第一股春风”,1979年,在党的号召下,黄振芳一家率先承包了10亩田地,种植杂交水稻,产量竟出乎意料的好,第一年就收获了1万斤谷子。从来没见过如此多谷子的黄振芳一家,激动不已,干劲更足了。此后两年都迎来了大丰收,原本家中欠下的债务也逐渐还清。
之后,黄振芳又抓住县里鼓励发展富民产业的政策机遇,将眼光转到开荒种茶上,一口气承包了7亩茶园。一亩地能挣2000块钱,一年收入可达到14000多元。当时,整个后洋村都没有人种茶,村民们便帮着黄振芳采茶,渐渐地,茶叶种植在村里、乡里全面开花。
有了茶园的经济收入后,黄振芳又萌生出新的想法:“为什么没人种树呢?变荒山为青山,定能闯出一片天!”种树,树得养大了才能卖,回报周期太长,村民们一开始都不想干。可黄振芳却认为,种一棵树,一年能赚1元钱,种10万棵树,一年就是10万元。1983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黄振芳以那个年代少有的胆识和魄力,向村委会承包荒山,贷款植树造林。
守好一片林
举家上山以树为伴
种树,哪有那么容易。黄传融说:“父亲带着我们扛犁头、锄头、砍刀上山,砍去茅草、棘刺、藤蔓,每天起早贪黑,一天下来,往往上衣浸满汗水,裤子沾满露水,浑身都是湿的。”山上原本没有路,黄振芳一家历尽艰辛开辟出一条机耕道,虽说是机耕道,但路面依然很糟糕,黄土路面,凹凸崎岖。
“有一年冬天,山里下了好几场大雪。为了赶在立春前种下树苗,父亲带我们冒着严寒上山种树,我们手都冻僵冻裂了,血都流出来,就贴了医用胶布,把手放在嘴边哈气继续干。”黄传融回忆道,为了种树,之前攒下的家底又掏空了,再次欠上外债,但父亲从没想过退缩,还越干越上瘾,经常做梦梦到“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为了方便管理林场,黄振芳还在山上盖了一幢管理房,携全家搬到山上,过起了“春栽树、夏管树、秋养土、冬巡护”的日子。如今,在林场管理房里,还陈列着当年的造林工具、耕作工具、生活用具。这些老物件,曾是黄振芳全家“吃饭的家当”,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相伴过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荒山变金山
三代人走出致富路
上山种树,不单拼体力,还要凭脑力。种树短期内看不到收益,必须再干点别的,才能增加前期收入。冥思苦想后,黄振芳决定搞好立体种植,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长中短结合”的种植模式。遍地林木中套种着魔芋,林旁栽茶树和草麻,有些地段种上玉米,在茶树旁又套种黄豆、花生、番薯和各种蔬菜,一年四季都有东西收成。
林场里种植的草珊瑚
此后,林场里的套种作物不断升级。2017年,黄传融开始尝试林下养蜂,当年,200箱蜜蜂的蜂蜜就卖了10多万元;2019年,黄传融在林下进一步套种黄精、芍药、草珊瑚等中草药材,彻底将“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黄传融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不需要砍树也能有可观的经济收益。
在黄家人造林致富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上山造林,后洋村走出了一条“林、茶、果、牧、养、游”相结合的发展新路。据悉,2023年,后洋村村集体收入72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约2.6万元。
莽莽青山,由三代人接力。如今,除了长子黄传融在管护林场之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孙女黄娟娟也在课堂上、林场里,为学生、游客讲述全家人的护林故事,吸引更多人加入守护绿水青山的行列;孙子黄宇斌组建创业团队,开发设计林下经济文创产品,为传统林业赋能。“这片山林,是我爷爷一生的心血,我会好好地将他的绿色梦想传承下去。”孙女黄娟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