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乡村有了“合伙人”
2024-10-28   作者:魏知秋   来源:东南网

青山掩映,黑瓦黄墙,溪水潺潺纵贯村落,彩色标识、休闲民宿、特色盆景,整个古村“年轻范儿”十足。这是寒露时节周宁县礼门乡常源村呈现出来的乡村新图景。

“从‘地理位置偏僻、产业结构单一’的穷村变身为‘宁德市金牌旅游村’,常源村变迁的背后离不开‘乡村振兴合伙人’的加入。”礼门乡党委组织委员杨林美说。

何为“乡村振兴合伙人”?即热心乡贤、青年创业者、文艺创客等各类人才,带着理念和投资,与村集体“合伙”开发乡村产业项目,常源村村民黄锦坤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在外闯荡多年后,36岁的黄锦坤带着积累多年的乡创经验和资金回到家乡,成为礼门乡招募的一名“乡村振兴合伙人”。

“常源村得天独厚的溪石资源和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正是‘借题发挥’的绝佳之地,村中的古民居倘若开发出来,更能为城市周边游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黄锦坤表示。

瞄准发展农文旅区域优势,短短一年多时间,黄锦坤确定了“一线三区”规划布局,以村内下洋溪为中轴线,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宅基地等“沉睡”资源,带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外来人才共同参与,发展手工艺品、艺术摆件等文创产业,着力打造“千年古寨,常来常源”特色乡村游品牌,雕塑文化园、文创和老鸦柿基地相继“诞生”,逐步形成了“党支部+古村落+艺术家+人才”的常源模式,曾经穷乡僻壤的小村庄化身网红打卡地。

“这两年,村里不仅环境美了,人气也旺了。今年国庆假期,进村的车辆排起长队,村里热闹了不少。”常源村村民黄仕明感叹。

在礼门,像黄锦坤这样的“乡村振兴合伙人”越来越多。该乡通过政策引导、情感感召等方式,吸纳更多的在外乡贤、技术能手、返乡创业人士、外籍能人加入“乡村振兴合伙人”队伍,拓宽发展空间,让农村变景区、农家变客房、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去年,礼门乡全域旅游游客接待量约15.6万人次、同比增长9.86%,旅游总营收约345万元、同比增长2%。

“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已成为推动周宁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的一大特色。

为破解域内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动力缺失的难题,周宁县深入挖掘县域范围内传统古村落、特色山水景观、红色文化、民宿文化等资源与农、文、旅的结合点,创新推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通过“合伙人”直接投资、技术入股、创意合作等不同的形式,开展非遗技艺传承、古民居活化、生态研学等内容,为金牌旅游村、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原动力”。同时,综合利用各村闲置宅基地、闲散土地、特色农产品等资源,开发山野民宿、文艺手作、艺术摆件等文创产业,引入书屋、咖啡馆、酒吧等新业态,实现“空心村”活化生长。

今年9月,周宁县浦源镇花鲤小镇发出招募令,召集主题餐饮、研学、文创项目、特色民俗、亲子娱乐等领域合作伙伴。

走进浦源镇花鲤小镇“云鲤1号”,茶咖夜酒、茶空间、摩旅驿站、自行车俱乐部等不同领域元素交织在一起,俨然成为集文旅和夜间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新空间,让人难以将它与原来的水利设施管理房联系在一起。

“在看到花鲤小镇‘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信息后,我不由自主被这栋建筑所吸引。这里的产业风格很特别,每个转角都有不同设计。我依托长廊,以‘花鲤’为主题,打造不同主题空间,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摩友前来观光游玩。”“乡村振兴合伙人”林隆建表示,“目前这些都只是起点,接下来,我还将结合整个‘花鲤1号’,开发4亩四季花海,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新场景,形成吸引外地游客的‘崭新名片’。”

多点开花,“合伙人”产业项目亮点纷呈。泗桥乡溪口村以“村集体+合伙人”模式,发展高山漂流、湿地公园、水上乐园、烧烤露营、垂钓采摘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水韵溪口”高山休闲文旅基地;浦源镇紫云村在村集体与“乡村振兴合伙人”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了“共享营地”,开发露营烧烤、围炉煮茶、民宿餐饮等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周宁县采取线上招募、线下走访等形式吸纳在外乡贤、技术能手、乡创农人等20余名,项目策划团队5个,探索“生态+”“庭院+”“乡创+”等多种乡村运营模式,为礼门乡常源村古村落提升、浦源镇鲤响青年民宿等20余个项目注入乡村人才“活水”。

“接下来,周宁县将积极构建由组织部门牵头抓,人社、农业农村等相关单位具体抓的高效联动机制,建立起包含‘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在内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储备库,进一步激活乡村人才振兴‘新引擎’。”周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振文说。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