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宁德福安市甘棠镇西门兜街区一景
26日一大早,79岁的陈韻镗老汉就出门了。在宁德福安市甘棠镇西门兜,他转来转去,但凡看到一丁点垃圾,就赶紧清理。即便春节期间,他也从正月初一忙到元宵节。
跟随陈老汉,记者来到西门兜。喜庆的灯笼、红色的城楼、熙攘的人群……古色古香的西门兜仍是一片喜庆。
“这里以前出了名的脏乱差堵,变成现在这样,多亏了镇里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陈老汉说。
2020年7月,甘棠镇开展“爱我甘棠·美化莲城”活动。1300多天的持续整治,使得甘棠镇彻底改变脏乱差堵的面貌,人居环境一键“美颜”,并于近日入选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优秀案例。
日前,记者走进甘棠镇,探寻人居环境整治背后的故事。
变从西门兜起
提起以前的西门兜,陈韻镗惋惜得直摇头。
“我们这辈人,小时候常在西门兜的护城河边玩耍。当时水很清,可以捕鱼捞螺。”陈韻镗回忆道,后来河边建起农贸市场,摊贩将垃圾一股脑倒进河里,时间久了,河水越变越浑浊,河道上蚊虫四起。
甘棠镇党委书记刘星贵则对西门兜的“堵”印象深刻:“2020年我初来报到时经过西门兜,道路被摊贩、车辆堵得严实,数十米的路程开了20多分钟。”
“当时脑海中只有一个字:改。”刘星贵回忆说。
从何改起?刘星贵花了整整20天走街串巷,寻求治理思路。
“爱我甘棠·美化莲城”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开始后,西门兜作为整镇推进试点启动环境整治。
看到镇里要动真格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甘棠镇公益促进会会长,陈韻镗马上带领促进会成员为整治筹集资金。
“想让别人捐钱,得带头示范,我捐了5万元。”陈韻镗说,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共筹集到543万元。
要让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陈韻镗一头扎在工地。“每天5点多,我就到现场联系好水泥、砖头等物料,等师傅一来就能开工,效率更高。”陈韻镗回忆说,建西门桥,为节省物料,沿岸的800多块石头,都是护城河清淤时挖出来重新利用的。
建桥、修葺西门城楼、引活水至护城河……1年8个月,西门兜焕然一新。
西门兜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乱摆摊、乱停车现象也得到治理。“镇里设立巡逻机制,一支由值班领导、值班干部、村干部、城管队员及站所人员组成的5人巡查队,每天早晚,引导摊贩到新农贸市场摆摊、规范停车。”甘棠镇副镇长陈成贵介绍。
依靠这样的“绣花”治理,西门兜大变样。
美从一域向全域
西门兜蝶变为甘棠人居环境整治树起了典型,如何将其治理成效辐射开来,让甘棠镇从“一域美”走向“全域美”?
记者在甘棠镇垃圾整治中找到了答案。
春节期间,甘棠镇中心街内人头攒动,但整条街上却见不到一个垃圾桶。“垃圾都倒哪去了?”记者疑惑道。
“我带你到洁净驿站看看就知道了。”记者随陈成贵来到设置在甘棠镇中心街的一家洁净驿站。只见6个垃圾桶一字排开,居民正排队有序分类投放垃圾。
按什么标准分类?“猪能吃的和猪不能吃的。”正在倾倒垃圾的林女士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逗乐了。
接过话茬,陈成贵告诉记者,目前镇里使用“双色垃圾桶”,绿色桶代表厨余垃圾,灰色桶代表其他垃圾。通过“垃圾分两类,猪能吃的和猪不能吃的”等形象说明,引导群众正确进行垃圾分类。
投放完垃圾,林女士没有急着离开,而是拿出套在钥匙圈上的“莲洁分”积分码,对准扫码器扫码,而后打开手机上“莲洁分”小程序。“你看,正确分类投放后,我的‘莲洁分’就能加1分,1分相当于0.3元,累积到一定分数,每月13日就可以去茶都便民服务中心兑换垃圾袋、卷纸、大米等。”
人居环境整治,垃圾不落地是关键。
“甘棠镇垃圾分类整治经过定点、定时、分类投放三个阶段。”陈成贵介绍,甘棠镇通过建成一个洁净驿站,撤走一片区域垃圾桶,循序渐进,让群众养成定点投放习惯;在洁净驿站安装监控设备和喊话系统,提醒群众定时投放;实现定时定点投放后,甘棠镇在洁净驿站安排环卫人员,一边分拣,一边教群众如何分类,同时开发“莲洁分”小程序,以积分兑换商品形式,激发群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目前,甘棠垃圾定点投放率达99%,定时投放率达95%,分类率达60%。通过干湿垃圾分类,生活垃圾转运降低了约20%。
“垃圾整治就是要转变群众观念,垃圾不落地意识如若能在群众心理根深蒂固,垃圾整治便能水到渠成。”陈成贵说。
人居环境整治清理容易、长效管护难。在刘星贵看来,推动甘棠镇由“一时美”向“一直美”转变,长效机制必不可少。当地通过“五个一”巡查、考核评比、奖惩机制、“最脏”通报等措施,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推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这让刘星贵对甘棠镇人居环境整治更有信心了:“要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更要让人居环境改善赋能营商环境,为甘棠茶苗、船舶等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单志强 陈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