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侯:丝丝线面 “织”出乡村亿元产业
2023-12-25   作者:卞军凯   来源:福建日报

前段时间,福建特产“会自我繁殖的面”在网上火了,这种面就是又细又长的线面。在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埔前村,靠着这细丝一样的线面,做成了振兴乡村的主导产业。去年,埔前村线面产量500多万公斤,产值超1亿元。

本月初,记者来到埔前村。冬日的暖阳洒在一个个院落里。从事线面制作30年的村民徐美四,一大早就起来忙个不停,趁着好天气赶紧晾晒做好的新鲜线面。“手工做线面是靠天吃饭。天气太热面粉容易酸,太冷又不易发酵。下雨天做不了,温度与湿度都很重要。”徐美四说。

和徐美四一样,眼下,埔前村的很多农户都在抢着好天气制作、晾晒线面。村里的一排排木架上,白色线面在微风中轻轻摇动,“线面大村”的氛围扑面而来。“埔前村制作线面的历史已有800多年,全村近200户农户以制作线面为生。”埔前村党支部书记郑成林介绍,埔前村所处的关源地区是福州最重要的线面生产区,产出福州市场上三分之一的线面。

村民介绍,制作线面的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和面、揉条、串面、牵面、拉面、日晒、挽面等20道环节,花费近10个小时,才能把面粉变成一根根细面,而且对天气要求高,一年当中大概只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可以制作线面。

一边是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一边是埔前线面的产能短板,如何突破瓶颈、让细细的线面拉动产业振兴?2022年,埔前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了闽侯县闽食福农业专业合作社,构建“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引入现代化工厂生产模式,推动线面产业升级。如今,在1000多平方米的室内线面加工标准厂房里,可以保持恒温恒湿,实现全天候生产加工线面,打破了“靠天吃饭”的限制。

产业升级后,埔前村线面产业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在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了融入菠菜汁、胡萝卜汁等五颜六色的儿童线面,还有为露营爱好者研发的“30秒快熟”露营线面等创新产品。

“只有不断丰富产品类型,才能不断增强竞争力。”郑成林说,埔前村和福建农林大学食品专业合作,依托现代化生产技术与高校资源开展产品研发,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推出露营线面、方便线面、儿童线面等产品,积极探索拓宽线面应用场景,推动埔前村线面产业走出了产品单一的发展困境。

市场拓展了,埔前村又走出品牌之路,结合“福”文化传播,创立了线面品牌“闽食福”。据介绍,线面在福州又叫索面,“索”在福州话中与“寿”谐音,所以线面也被称为“长寿面”,与中国传统的“福寿文化”息息相关。因此,“闽食福”品牌重点发掘积极发掘线面的“福寿”文化内涵,以“埔前线面,福州礼物”伴手礼为品牌方向,并设计出原创线面IP——宋朝小面匠“阿福”,进一步增强品牌宣传效果。

如今,随着埔前线面知名度的提高,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还吸引了大量网络主播前来为埔前直播带货,有的主播长期驻扎于此,带动了销售范围的扩展。“埔前线面的买家,逐渐从省内扩展到上海、河北、四川、新疆等不常食线面地区。”郑成林告诉记者,市场的积极反馈给了他们更大的信心,埔前村与英华学校电商直播专业、福州电商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入探索线面的“电商机遇”。

为了推动线面与“福”文化的深入融合,目前,荆溪镇在当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了首个福州线面文化馆,增加埔前线面的展示平台和销售渠道。据悉,在线面文化馆购买的产品有自提和发货两种选择,许多游客购买后作为特产伴手礼,还有不少回头客打电话向文化馆加购。

如今,埔前村线面产业越做越红火,打响品牌、扩大销售、增加附加值后,线面价格还出现上扬趋势,每户村民每年增收约2万元,并且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未来,埔前村将继续做好‘一碗线面’的文章,让线面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打响埔前线面品牌,走好‘一村一品’的产业振兴之路。”郑成林说。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