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万峰村坑口海区,密密麻麻的渔排上一片繁忙。有渔民在搭建新房子,有渔民在喂鲍鱼……海面上,不时驶过几艘小渔船,熟悉的渔民们互相打着招呼。
用竹竿、木板和泡沫材料捆绑搭建的渔排上,渔民魏金尾和妻子正忙着将一篮篮龙须菜装进鲍鱼笼里。那里面,有数千笼鲍鱼,还有这几年他们养殖的另外两个新品种——海参和海螺。
已是花甲之年的魏金尾从1998年开始养殖鲍鱼。“那时养的鲍鱼是大连苗,鲍鱼苗很贵。现在鲍鱼苗便宜多了,养殖的数量也在增加,最高峰的时候有两三千串鲍鱼笼。”
谈起以前的渔民生活,魏金尾说,上世纪90年代,南日岛到处是旧厝、土路,那时大多数人的主要收入还是靠“讨海”,村民们多以捕鱼为生,也有的养殖些海带、龙须菜等。如今,踏上海岛,道路纵横交错,到处是农家别墅。昔日的木质渔排也全被换成了筏式吊养渔排。
魏金尾说,这几年,又养了不少海参、海螺,行情还不错,家里也盖起了新房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片片整齐的渔排与一排排大风车交相辉映,在海面上绵延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而且是一座座蓝色“粮仓”。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平台也即将在此投产。
记者跟着南日镇干部佘柳、朱维彬和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严志洪等人一起来到南日“国鲍荟”研学中心。该中心是海洋经济产业链的补链项目之一,总投资1000多万元,根据修旧如旧、保护修缮、改造提升原则,主要配套科研、展示、养殖等基础设施,建成集鲍鱼文化、科普教育、研发研学、旅游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产学研中心。研学中心共有8个展厅3个平台,具备展览、科普、教学等功能。
南日岛是全省第一大离岛,南日海域自古是鲍鱼的栖息地。这里岩礁众多,藻类品种丰富,适合鲍鱼生长养殖。记者从南日镇政府了解到,近年来,该镇依托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优势,立足海岛特色资源,推动传统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蓝色粮仓+蓝色能源、智慧养殖、渔旅融合等,加快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镇鲍鱼养殖数量从1997年的5万只发展到2021年的1.5亿只,鲍鱼养殖育苗场从原先的一家增加至35家,鲍鱼养殖育苗水面面积增长至近20万平方米。
在南日镇浮叶村的福建东禹海洋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有一座鲍鱼博物馆,董事长杨建忠兼任鲍鱼博物馆馆长。该公司是一家集“南日鲍”种质研究、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前不久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鲍鱼博物馆内收藏着世界各地不同品种的鲍鱼壳标本1000多件,包括2019年度被评为“中国鲍王”的特大鲍鱼标本以及意大利古地中海的的鲍鱼化石等,让人目不暇接。
“我在南日岛成长,我热爱这座海岛。南日岛的生态环境好,适合养好鲍鱼。建设这座鲍鱼博物馆,也是希望‘以鲍会友’,认识更多养鲍鱼的人。”杨建忠说。
杨建忠是“鲍二代”。今年40多岁的他,以前是当地供电所的一名电工。辞职下海后,跟着父亲去养鲍鱼。杨建忠对鲍鱼苗种培育很有情怀,不但自己选育1个“土”品种,还与福建农林大学海洋学院、闽江学院合作,研究培育多倍体苗种、研发鲍鱼分子育种技术。
“一个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就会‘卡脖子’。”杨建忠深知,在这个行业,要一直保持优势,必须有科技含量。多年来,他不断进行南日鲍育种改良,有效提高了鲍鱼成活率、生长率和产量。如今,杨建忠已成为当地的鲍鱼育苗“大王”,年均可培育优质鲍鱼种苗6000余万粒,为不少养殖户提供鲍鱼苗种。杨建忠说,在政府、企业、渔民的共同努力下,南日鲍养殖的发展规模及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让人刮目相看。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南日镇党委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立足海岛特色资源,不断将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建设富美生态岛、康养旅游岛强大动力。今年国庆期间,以“南日福鲍”为媒,在港南福鲍沙滩举行“来南日·火一把”活动,用“南日味、鲍文化、烟火气、美食潮”,进一步打响南日岛福鲍品牌。积极对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三所等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用”合作。
近年来,南日鲍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省十大渔业品牌、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今年,中国地标节组委会等联合发布《11种国家地理标志鲍鱼品牌价值排行榜》,全国3个省份共11种鲍鱼上榜,南日鲍鱼以品牌价值41.66亿元排名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