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据‘跑’起来,让农民‘闲’下来,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前不久,在省科技特派员刘林的牵线下,福建理工大学“数字乡村建设服务工作站”落户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王楼村,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数智”力量。
在福安,还有上万名像刘林这样的人才,他们通过引技术、带项目等方式,为做好乡村振兴“土特产”文章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福安向内挖掘土专家、用活科技特派员,向外与高校院所合作、柔性引进农业人才,构建起上有专家、中有科技特派员、下有乡土人才的“宝塔型”乡村人才服务链。
本土培育,“土专家”涌现
走进福安市松罗乡万亩葡萄园,随处可见采收、分拣、运输葡萄的场景。这个曾经被认为不适宜种植葡萄的山区,去年葡萄年产值达1.6亿元。
“松罗葡萄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山和晚熟,相比沿海地区,我们的葡萄一般延迟20多天上市,成功避开葡萄上市高峰期的市场竞争,保证果农有稳定收入。”最先在松罗乡引种葡萄的农民郑柯发告诉记者。
1998年,福安平原地带葡萄发展正盛,这点燃了郑柯发的增收梦。“要是葡萄能引种到松罗,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大幅提升。”多年来,郑柯发带头尝试避雨栽培、果实套袋等技术,实现葡萄每亩产值从5000多元到1.6万多元的跨越,成为当地有名的葡萄种植“土专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返乡种植葡萄,蹚出了致富路。
“我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柯发的帮助。”2016年,郑唐弟在郑柯发的扶持下,从5亩葡萄园起步,靠着葡萄大丰收,次年他便将房子修葺一新。如今,依靠种植葡萄,郑唐弟每年都有9万多元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为让葡萄种植技术惠及更多乡亲,2014年,“郑柯发科普工作室”成立,除分享自身种植经验,郑柯发还邀请有关技术人员授课,提高葡萄种植户栽培和管理水平。至今,该工作室已开展技术培训班30余期,3000多人参加。
松罗乡葡萄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土专家”郑柯发功不可没。“一位能人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也可以带富一方群众。”福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章桂平说,近年来,福安充分挖掘当地“土专家”、种植养殖能手,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库,将人才细分为茶产业、葡萄产业、水产品养殖等9大类29个细项,并建立“一对一”帮扶模式,通过技术推广培训、科普服务活动,打造“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
上白石镇佳浆村村民王小船综合村里土壤、气候等条件,引种80多亩“闽东椒一号”,发展特色产业,拓宽村民增收路;甘棠镇湄洋村村民汤锦堂2015年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育良种茶苗、开网店,带动130多户茶苗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在福安,拥有开阔眼界和先进技术的能人正不断涌入乡村人才队伍,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本地能人对家乡有感情,为引导更多能人返乡创业,我们通过开展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认定,有针对性地培养扶持,让他们更快发挥作用,惠及乡亲。”福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逢帮表示,目前,当地已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518人。
精准选派,技术留乡村
甘棠镇山头庄畲族村是一个产业薄弱村,村里零散种有花生、马铃薯等作物。为了发展特色产业,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组织农民种植纽荷尔脐橙。但苦于缺乏技术,农民积极性不高,成效不明显。
2020年,陈荣华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来到山头庄畲族村时,发现村里土地稀缺,茶叶种植占用不少土地,沙质土导致花生、马铃薯产量低。陈荣华以脐橙种植为突破口,向村里建议推广“爱媛38号”脐橙品种,通过在原有纽荷尔脐橙品种基础上高位嫁接“黄美人”新品种,提高脐橙品质。
一切从头开始。引进企业,对接技术,整理土地,搭建遮阳网……每一个环节,陈荣华都亲力亲为,为农户们细心讲解。遇到不容易说清的问题,她挽起裤脚、戴起草帽就下地示范。
在陈荣华的精心指导下,如今的山头庄畲族村不仅甩掉了产业薄弱村的帽子,新品种脐橙在市场上也有口皆碑,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
“每个乡村拥有不同的资源,如何让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来源,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很关键。”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安市农业科教站站长张富民表示,近年来,福安精心梳理各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精准选派121名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76个产业薄弱村,手把手传授技术,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拓宽增收路。
为乡村输入技术很重要,将技术留在乡村更关键。谢婷婷从2014年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便将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作为重要抓手,在松罗乡、溪柄镇、穆云虎头村等地开办10所“农民田间学校”,提高农民栽培技术;福安市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培育3538名新农人;福安市参与省里组织的“雨露计划”培训项目,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多人……
在张富民看来,技术要留在乡村,抓“典型”很重要。“土专家、返乡创业能人既是拉近农民与科技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当地群众学习、应用新技术的好榜样。培育了一个‘明白人’,就会有更多的‘明白人’。”张富民说。
为做好技术“传帮带”,近五年,福安科技特派员以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共举办培训200多场次,培育基层技术骨干1000多人,让一大批乡土人才成为技术接力赛中的“执棒者”。
柔性引才,特色产业兴
“现在龙眼已经进入成熟期,大棚密封性要加强,棚内温度把控好,这样才能保障龙眼上市时的品质。”白露前夕,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龙眼枇杷研究室主任邓朝军深入下白石镇湖头村特晚熟龙眼种植示范园,看大棚设施、察龙眼长势,为种植户讲解果园管理技术要领。
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上白石镇便开始引种早中熟品种龙眼,受水土、气候等因素影响,龙眼果粒小,加之与广东、广西及闽南等地龙眼同期上市,无法占得市场优势。“当时镇里龙眼面积已近万亩,但增产不增收,忙活了一年,到头来赚不到钱。”湖头村特晚熟龙眼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陈坛书回忆说。
“改种特晚熟‘立冬本’龙眼。”邓朝军深入果园后开出了处方。矮化改良、疏花疏果、挂树保鲜……随着一系列种植管理技术落地,下白石镇特晚熟龙眼不仅上了规模,还有了口碑和市场,2020年被列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目前,下白石镇6000多亩龙眼已完成改种,然而种植户又有了新的困扰。“深冬早春时有霜冻,春夏时节雨水强对流天气多,极端天气让龙眼减产减收现象频频发生。”下白石镇龙眼种植户钟振华说。
“建立温室大棚,让龙眼有房子住。”在邓朝军的指导下,今年5月,湖头村特晚熟龙眼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智能温控大棚,通过应用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系统,龙眼不仅坐果率提高,留树保鲜期也更长了。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积极邀请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到田间地头把脉问诊,是福安柔性引才用才、助力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围绕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为福安三茶研究院名誉院长;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达成合作,引进前沿技术、优良品种,助力葡萄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专家站,开展畲医药、山茶油、牛樟芝等特色产业项目科技服务,并通过校地合作项目,推进科研成果在乡村转化;开展闽台农业技术交流,引进台湾农业人才50多人,开展经验交流活动16场……
引智借力,福安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对接,围绕特色农业产业的新品种研发、种植技术等方面需求,以聘请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邀请人才深入田间地头解难题、举办人才讲堂分享经验等多种方式,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助推人才优势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