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厨余垃圾不再是以往采用填埋、焚烧的处理方式。孔庆波的“分层发酵池”专利走入乡村后,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一项具体实践。
而这一项具体实践“扎根”乡村,不仅仅是技术的支持。
在采访过程中,光泽县的做法令记者印象深刻:在运营管理方面,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将厨余垃圾投放至村内收集点,再由保洁员运至处理站;在垃圾处理方面,厨余经除杂和固液分离后,与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置入分层发酵池,添加微生物菌剂,最终得到有机肥,供周边农户免费使用。
可以说,这是在政府主导之下,干部与群众共同配合、一致努力下完成的一项大工程。
建设“无废城市”,光泽县的做法不止于此,县里全域推广垃圾分类,创建2023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进一步完善全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和“户收集、村兑换、多点集中处置、就地利用”两种模式双轨运行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等。
当前,福建持续深入学习“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福建省农科院的技术,显然为厨余垃圾处理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标准,而通过在乡村的实践证明,科技与乡村的“双向奔赴”,需要立足农村实际情况,建立整套的垃圾处理方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接地气的招数,探索出不同的治理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乡村厨余垃圾处理,需要不断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垃圾分类常态化,以村为主体努力提升分类精准度和执行力,通过奖励形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最终在科技加持之下,因地制宜,将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
落地一项民心工程,必须想群众之所想,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让分层发酵池在农村落地生根,对餐余废弃物进行转化、利用,实现整个发酵过程收支平衡,最终让群众成为第一受益者。
期待更多相关的科研成果延伸到福建乡村,进一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帮助,探索出更多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