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丹霞景观 (姜克红 摄)
绿色,是南平持续发展最靓丽的底色;
生态,是南平乡村振兴最美丽的名片。
青山为底,逐绿而行……在闽北,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而“绿”的背后,正是南平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
南平享有“南方林海”的美誉,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252.6万亩,占全省的23.5%;森林面积3113.2万亩,占全省的23.7%,森林覆盖率达78.89%,森林蓄积量1.93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南平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市上下聚焦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为抓手,着力增绿提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优等生”,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地。
厚植底色满眼绿
修枝、截顶、塑形……连日来,福建省武夷山国有林场场长张华正忙着指导工人开展苗木抚育工作。
“我们积极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结合松林改造提升行动,种植了福建山樱花、红锥、枫香、深山含笑、楠木等树种,全面推进林相花化彩化规模化。”张华说,目前林场种植彩化树种11.8万株,松林改造建成景观林面积1433亩。
这是南平市持续扮靓如画青山“颜值”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优化林分、美化林相,南平市增绿添彩步履不停。
在大力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基础上,南平市着力在“提质量、增效益”上发力,坚持良种良法、精细造林,持续推广森林“三改”技术措施。今年以来,全市完成造林绿化14.2万亩、占任务的107.87%;完成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果化改造提升8200亩,累计达2.32万亩。
眼下,南平市正以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国土绿化项目为抓手,系统集成针阔混交、杉木大径材培育、复层异龄林、松林改造、林下经济等资源培育成果,整合分散示范基地,串点连线,以线带面,建立规模500亩以上系统集成森林资源培育“综合体”。
政和县星溪乡梅坡、建阳福星林场七公里、建瓯东峰下山虎和邵武市二都国有林场下坡石工区等“综合体”已初具规模;全市累计创建国家森林村庄46个、省级森林城镇11个、省级森林村庄170个……
绿色南平,处处奏响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林下“掘金”正当时
立秋过后,热意不减。
邵武市肖家坊镇坊前村林下经济种植大户徐敦胜走在山林间,看着四周长势喜人的黄精,似乎看到了日后的丰收场景。
“我两年前开始种植林下黄精,去年发展到80多亩。每年采购种苗、日常管护和雇工工资都要花不少钱。”徐敦胜笑着说,“真没想到,林下经营权证跟房产证一样好用,我用它抵押贷款,不仅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还买了林下黄精的喷灌设施,提高黄精的产值。”
徐敦胜还表示,林下种植黄精,既有效利用林下闲置土地,给村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又有利于山林管护,助力优化生态环境,让社会、群众、种植户多方受益,“我还打算流转更多的林下空间,建设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
徐敦胜是邵武市诸多林农依托“森林生态银行”平台发展林下经济的典型。
近年来,邵武认真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推进“森林生态银行”建设,不断拓宽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在全省率先发放“林下经营权证”,林下空间流转机制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据统计,邵武市已有11个乡镇37个村、3个国有林业企业“存入”林下空间4.28万亩;现有林下种植中药材面积2.8万亩,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可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林农4000人,人均增收1万元。
邵武关于“森林生态银行”的探索创新也是南平市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南平市在总结完善“森林生态银行”试点经验基础上,创新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一县一数库)”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覆盖全市83个乡镇230个村,合作经营模式涉及林地面积达9.54万亩,惠及林农2.89万户。
如今,闽北大地上,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林业产业惠及了千家万户,农民的收入年年增加。
“竹”梦前行攀高峰
希望在山,致富在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南平,素有“中国竹乡”之美誉,全国每十根毛竹就有一根出自南平。
20多年来,南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嘱托,立“竹”资源、做“竹”文章,坚持全竹利用、全链开发,努力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在邵武经济开发区福人集团森林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大量竹加工剩余物经过一道道工序,形成一块块竹刨花板,销往全国各地。
“邵武日产竹筷占全国产能的60%,日产竹勺占全国产能的90%。庞大的竹产品加工量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竹废料。”福人森工总经理叶世俊介绍,福人森工建立全国首条100%以竹拉丝下脚料为原料的大型连续压机人造板生产线,专“吃”竹粉,每年将17万吨以上的竹材加工剩余物“吃干榨净”,生产出独具特色的竹刨花板,实现人造板行业“以竹代塑”的新突破。
在闽北各地,“以竹代塑”方兴未艾:龙竹科技的拳头产品竹吸管、祥福集团的竹茶盘、福临集团的竹筷子、朝阳帽业的竹编安全帽、庄禾竹业的竹户外板材……
近年来,南平市立足竹资源优势,坚持“以二促一带三”,聚力做深“一根竹”,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全方位推动竹产业全链条、全业态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以竹代塑技术攻关,实现从一棵笋到一根竹全循环利用。
2022年8月,南平市出台《南平市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造创新驱动核心,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竹工程材、竹户外用材、竹缠绕卷材等方面技术研发,支持政府投建项目、采购项目优先应用竹材,推动“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扩大竹材质应用领域。
目前,南平全市竹产业总产值已超过480亿元,带动竹农每年增加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竹子这一“土特产”,成为了推动闽北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平是闽江发源地,境内溪流绵延纵横,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
光泽,人均水资源是全国的12倍、全省的7倍,全省唯一全流域水质达到Ⅱ类以上,50%断面检测水质达到Ⅰ类以上。
“这些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落实省上和市里关于河湖长制工作的部署要求,持续深化全域治水,打好碧水保卫战。”谈起河长制工作,光泽县杭川镇流域河长、人武部部长谭彬感触颇深。
谭彬说,这些年杭川镇通过探索“河长制+党建”“河长制+网格”“河长制+科技”模式,形成全民参与、良性互动的河湖保护工作局面,绘就碧水清流新画卷。
从江河之水到产业活水,光泽通过治水兴水,使得水资源价值逐渐攀升,走出一条因水而富、因水而兴的新路子。
光泽的点水成“金”,是南平市做好“水文章”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南平市围绕水资源保护,全面深化河湖长制,进一步创新完善“河长办+”联动机制,实现社会共治;谋划实施闽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212个,总投资193.6亿元;出台《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全方位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编制《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水资源白皮书》,让一汪清水惠泽一方百姓。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南平市水质状况保持全省第一,其中主要流域断面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96.1%、提高15.7个百分点,小流域断面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82.9%、提高3.6个百分点。
生态乡村入画来
古朴的村落、参天的古树、潺潺的流水、花草丰茂的绿地……打卡闽北乡村,看,美景如画;听,旋律动人。
一大早,政和县外屯乡稠岭村村民张水太就赶到自家的农家乐忙开了,清扫庭院、擦拭桌椅,做好迎接游客的准备。
“这段时间,村里的50亩向日葵开了,特别漂亮,吸引了很多游客,我们的生意也更好了。”张水太笑着说。“目前一个月营业额达到10万元左右,每天接待游客七八桌。”
稠岭村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佛子山境内,海拔850多米,年均气温14摄氏度,是天然氧吧、避暑胜地。
曾经,稠岭村的村民靠山吃山,砍树种菇,破坏了生态。经过20多年封山育林、保护生态,尤其是近年来,稠岭村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丰富的旅游业态,发动村民自主创业,打造吃、住、游特色产业链,改造闲置农房,推出明月松间露营地、青山里咖啡屋、三秋四季农家乐等项目,世代耕作的村民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吃上了“旅游饭”。
稠岭村是南平市发展生态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标浙江“千万工程”做法,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建设、基层治理,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推动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加快建设“形神兼备”的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积极推动“茶叶与旅游”“村庄与景区”“村民与游客”的融合互动发展,将茶山茶园之美与乡村之美相结合,把茶山建设成互动体验式茶园,把茶厂打造成旅游接待点、乡村民宿、茶庄园,茶旅产业不断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日子红火;光泽县寨里镇百石村、桃林村、大洲村按照点连成线、线结成面、共同发展的思路,构建水美示范带,“抱团发展”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建阳区崇雒乡崇雒村在现有的“美丽田园”核心区内打造百亩农旅融合稻田彩绘产业示范基地,让“美丽田园”转化为可持续化的“田园经济”……
乡村“颜值”不断升级,群众生活更舒心;乡村产业不断发展,百姓幸福更有感。
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南平将继续书写更高质量的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