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塘村位于漳州龙海区九湖镇东郊,总面积3.86平方公里,是闽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创始人王占春的家乡,是漳州重要的革命老区村、苏区村。
王占春出生在邹塘村一个贫苦农家。1926年春,王占春进入漳州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同年冬,在闽南党组织的领导下,王占春利用假期回乡之便,以邹塘国术馆为基地创办夜校,向乡亲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讲述革命道理,传播革命思想,启发大家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斗争。王占春还组织邹塘附近乡村办农会,联合更多的贫苦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捐、抗税、抗租、抗息、抗夫斗争。以邹塘村为中心的漳州南乡一带工农运动快速发展,成为大革命时期闽南地区革命重点区域之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漳州的革命活动重点从城区转向农村。王占春把原来设在地下印刷所的4台油印机秘密搬回邹塘村,放置在偏僻的旧祠堂,在那里印刷传单,再由农会组织趁演戏或迎神赛会的机会把传单散发出去。革命传单传遍漳州南、北乡以及石码、海澄、白水营,直到漳浦官浔等地。王占春和李金发等人在上南乡以邹塘、新塘、南坑、程溪为基地组织农会,发展农民武装,开展地下武装斗争。在中共漳州县委的组织和发动下,漳州南乡一带农会会员发展到5000多人,并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精干农民武装队伍。这支农民武装队伍深入敌后剪电线、锯电杆、贴标语、发传单,揭发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八七会议后,中共闽南特委决定以农民武装推动减租和抗捐斗争,准备举行武装暴动。同年10月,王占春深入漳州城南地区,发动一次有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漳州至程溪轻便车工人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壮大了革命声势。在这场罢工斗争中,王却车等邹塘村战友与王占春并肩战斗,共同迎接革命洗礼。气急败坏的敌人到邹塘村搜村捉人,王占春灵活地转移到木棉、南坑、程溪一带山区发展农会,建立革命基点,准备开展武装斗争。他到邹塘村附近的南坑小学应聘当教师,以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白天教书,晚上办农民夜校,大讲革命道理,发展农会会员,与邹塘村农会遥相呼应,把革命火种撒遍漳州南乡大地。此后,邹塘村村民积极参加漳州南乡游击队武装斗争,游击队转战漳州南、北乡和龙溪、海澄、南靖、漳浦、平和各地,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以武装支持贫苦农民对地主豪绅的斗争。他们杀捐棍、除侦探、袭击民团乡公所、收缴反动民团武器,同时公开宣传、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破坏敌交通设施,沉重打击军阀张贞在漳反动统治。
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于4月27日指导、帮助漳州党组织成立了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王占春任主席。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发出的《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布告(第一号)》,号召“一切工农群众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参加红军,用革命的铁拳,向敌人作坚决的斗争”。接着,漳州南区工农革命委员会也宣告成立。邹塘村随之成立村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筹款、扩军、抗日宣传等各项工作,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烧毁地契、债据。邹塘村村民踊跃参加红军,一大批优秀青年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以下简称“红三团”),大都编入红三团五连,成为红三团队伍的骨干力量。邹塘村坚实的革命基础成为中央红军在漳州南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
1932年夏,南乡民团头目马伯洲带队在南乡一带烧杀抢,从6月至7月,邹塘村就被纵火10多次,烧毁房屋300多间,无辜群众6人被杀害,全村群众被迫流离失所。
1933年初,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在漳浦龙岭召开扩大会议,总结红三团初期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新的斗争策略。会后,红三团兵分三路到各地开展活动,至年底包括邹塘村在内的南乡各区、乡苏维埃政权基本恢复,靖和浦苏区得以巩固。1934年8月,中共闽粤边特委成立,靖和浦苏区在闽粤边特委的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邹塘村村民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为革命事业作出重大奉献和牺牲。当年不到几百人的小村庄,参加红军游击队的村民就达90人,为革命壮烈牺牲了14人。
九湖镇邹塘村王占春烈士纪念馆
改革开放以来,邹塘村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事业,1988年投资80万元兴建造纸厂;2004年投资120万元修造全村道路;2009年投资270万元修建老人休闲娱乐场所;2010年投资56万元修建部塘村文化活动中心。农业结构调整后,邹塘村大规模种植花卉,尤其是种植仙人球,成为仙人球专业村,有200多个仙人球品种。邹塘村还是全国多肉植物集中种植较大的基地之一,有200多个多肉植物品种。此外,邹塘村还有盆景、花木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南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