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与湘赣边,都是客家人的聚居地,都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圣地。客家人在这两块红色土地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卓越功勋。
闽西是客家祖地。湘赣边指以罗霄山脉为中心及周边区域的24个县(市、区),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江西省铜鼓县是纯客家县,湖南省炎陵县80%以上是客家人。在湘赣边界,客家人聚居的乡村比比皆是。几百年来,两地客家人文相近、语言相通、族谱相续。
闽西与湘赣边的红色历史密切关联。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战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征战赣南、闽西地区,建立以赣南、闽西为范围的革命根据地。红四军在闽西得到发展壮大,1930年6月整合地方红军,在福建长汀成立红一军团,后又与红三军团整合为红一方面军,即后来的中央红军。湘赣边的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工农革命军的诞生地。闽西是工农革命军即红军发展壮大的地方,著名的古田会议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
闽西和湘赣边都在中国革命史上光耀千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有10万余人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在参加长征的8.6万中央红军中有闽西子弟2.6万,到达陕北后仅剩2000多人;新四军二支队基本由闽西子弟兵组成。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赣边也有数十万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其中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的部队还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闽西和湘赣边子弟跟着中国共产党南征北战,涌现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共和国成立之时,两地战将如云,其中,客家籍的开国将军占有重要席位。
在开国将军中,闽西有71位,占福建省83位开国将军的86%。闽西的71位开国将军中,有64位是客家人,他们战功赫赫,经历传奇。
开国上将刘亚楼(1910-1965),武平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在中央苏区时期参加了历次反“围剿”,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二师政委,是长征的开路先锋;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参与指挥辽沈战役;在平津战役中担任天津前线总指挥,创造了全歼守敌13万、29小时结束战斗的攻坚战奇迹;1949年7月,受毛泽东亲自点将,负责组建人民空军并担任首任空军司令员。
开国上将杨成武(1914—2004),长汀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历次反“围剿”,长征时任红一军团红四团政委,率部出色完成了夺取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前卫任务;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冀中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解放战争期间任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解放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组织指挥绥远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任志愿军二十兵团司令员;1952年后,担任原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又如:开国中将刘忠(1906-2002),上杭县人;开国中将张南生(1905-1989),连城县人;开国中将罗舜初(1914-1981),上杭县人;开国中将袁子钦(1908-1968),上杭县人;开国中将傅连暲(1894-1968),长汀县人。每个将军的生平,都是一本传奇的书。
从闽西走出的老一辈革命家中,有部分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入地方工作的原因未参与授衔。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鼎丞(1898-1981),永定县人,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二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等职;陈丕显(1916-1995),上杭县人,苏区时期著名的“红小鬼”,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苏南军区政委等职,1980年代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他们同样战功赫赫,是未授衔的共和国将星。
在湘赣边的24个县(市、区)中,开国将军达170人之多,其中开国上将13人、中将33人、少将124人。在这众多将星中,有资料可查的客家籍开国将军有:开国上将杨勇(1913-1983),湖南浏阳市人;李志民(1906-1987),湖南浏阳市人;陈明仁(1903-1974),湖南醴陵市人。开国中将张震(1914-2015,1988年授上将),湖南平江县人;邱创成(1912-1982),湖南平江县人;张经武(1906-1971),湖南炎陵县人;张翼翔(1914-1990),湖南浏阳市人;张藩(1909-2002),湖南浏阳市人。开国少将李贞(1908-1990),湖南浏阳市人,是唯一开国女将军;陈外欧(1910-1984),湖南茶陵县人;何志远(1912-1992),湖南浏阳市人;廖海光(1915-1993),湖南炎陵县人。兴中(1914-1996),江西崇义县人;余光茂(1915-1998),江西崇义县人;谢振华(1916-2011),江西崇义县人。实际上,经过几百年的融合,湘赣边除了少数的县、乡、村保留了纯客家的风俗外,大部分的客家人早已融合到当地社会,许多客家人与当地人难以明确区分。除上述开国将军外,如进一步查找,相信会发现更多的湘赣边客家籍将军。
客家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除闽西和湘赣边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为客家人聚居地的赣南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地域,与闽西、湘赣边一样也是红色客家将星闪耀的地方。在开国将军中,赣南多达134人,其中上将3人、中将11人、少将120人,这些开国将军基本是清一色的客家籍。赣南的兴国县,湘赣边的平江县、浏阳市、吉安县、永新县均是全国十大将军县。闽西客家上杭县的才溪乡,中央苏区时期是著名的模范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才溪乡有80%的青壮年参加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只有几万人的乡有开国中将1名、少将9名,省(部)地(师)级干部20名,1950年代初被中央老区慰问团誉为“九军十八师”“将军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