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粮” 缘谋共赢
2023-06-19   作者:张辉   来源:福建日报

18日,第十九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在福州开幕。本次粮洽会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促进产销协作共赢”为主题,由福建、山东、江西、吉林、安徽、河南、黑龙江、湖南、江苏、湖北、内蒙古、宁夏等12个省(区)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主办。

640.png

福建展区(图源:海博TV)

作为粮食主销区,福建致力于搭建粮食产销协作平台。经过18年发展,福建粮洽会已成为全国粮食产销合作的一张“名片”,为粮食企业、科研院校等搭建贸易洽谈、项目对接平台,为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在这里喜结“粮”缘

当“福茶”遇上“吉米”,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我们将通过跨界合作,借助福建茶商的渠道优势,提升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品牌美誉度和中高端市场占有率。”粮洽会期间,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田涛在吉林粮食品牌福建推介会上宣布,两省首次推出“吉米福茶”融合发展模式。

福建与吉林,借助粮食粮洽会,成为合作无间的伙伴。

“吉林盛产优质大米和鲜食玉米。”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蔡立雄说,自首届粮洽会以来,吉林连年参展。通过粮洽会,两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近5年,每年进入福建的吉林粮食都在150万吨以上。厦门国贸、象屿集团等一批福建粮企在吉林建立了稳定的收储基地。

在粮洽会上,这样的产销深度互动,随处可见。湖北省将“荆楚粮油中国行”活动办到了粮洽会,与福建“吃货”们分享最地道的武汉热干面;安徽凌家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着观众梦回新石器时代的凌家滩,感受5000多年稻作文明孕育出的“含山大米”魅力……

借助粮洽会平台,产区与销区,为了粮食安全共同目标,结下深厚的“粮”缘,走向深度联结。

“福建人多地少,是全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仅有23%。”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廖志松说,福建坚持稳定省内粮食生产与加强引粮入闽并举,从2005年起,与粮食主产省份共同举办每年一届的粮洽会。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已有10个省和福建建立了产销协作关系。

通过粮洽会,福建与粮食主产省累计签订粮食购销合同近1亿吨,从协作省份调入的粮食占全省粮食调入总量的80%以上。福建粮洽会也从单一的粮食贸易洽谈,发展为集粮食贸易洽谈、精品粮油展销、先进粮机展示、粮食科技对接、前沿粮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展会。

“黑科技”带来行业新解法

在谷物生产中,难免出现次品,比如生芽、虫蚀、破损、生霉的谷粒,它们被统称为“不完善粒”。以往,要识别这些不完善粒,需要质检人员从粮堆中抽样,进行人工检测。

“检测一份50克的样本,就要花二三十分钟。”安徽高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钱洁说,传统方法依赖人的经验,效率和准确率都难以保证,甚至容易出现“人情粮”“关系粮”问题。

作为粮洽会参展企业,该公司带来了自主研发的“谷物大脑”——国际首套谷物不完善粒快检仪。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一行业“痛点”。

“我们拥有十亿级的样本库,通过大量样本学习,不断优化算法,让机器也拥有国家高级质检员的水平。50克样本,只要100秒就能完成检测,不完善粒识别率超过99.9%。”钱洁说,目前这套设备已在国内多家头部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储备库、质检机构推广应用。

在粮洽会上,粮食产销深度对接,粮食科技供需同样有效互动。本届粮洽会共征集到可直接应用或技术成熟的粮食行业科技成果25项、粮食企业科技需求22项,涉及粮食质量检测、绿色仓储科技。这些弄潮前沿的“黑科技”,直面需求,直击痛点,为粮食行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全新解决方案。

粮仓机器人,带领粮仓管理进入“无人化”时代。

吉林大学带来的螺旋驱动式粮仓机器人,能够在粮面上前进、后退、旋转、差速转向,行走自如又不伤及储粮。搭载粮食检测仪后,它能够实时监测粮层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判断粮堆中微生物的活跃程度,预测是否发生霉变,为粮仓的每一个角落提供全天候守护。

奔向粮食产业“新赛道”

在广大山区,山垄田分散破碎,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种粮比较效益差,不少田块因此抛荒。如何重塑粮食产业链,调动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粮洽会福建展馆,建瓯市分享了当地的探索。2020年,当地开始探索山垄田稻螺种养模式,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开展“稻螺综合种养模式优化及种养技术研究”课题。经过几年发展,当地打造出了“迪鲍”品牌,依托绿水青山孕育出来的螺肉,成了当地乡村旅游中名副其实的招牌菜。在建瓯市迪口镇店村村,农户每亩因此增收约3000元。

一粒稻谷,一颗麦子,能有多少种玩法?产区销区,在粮洽会现场共同分享经验,寻求合作。

安徽省霍邱县富民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付道亮,瞄准消费新需求,研发新工艺新产品。“大米的营养成分超过一半在表面及胚芽部分。”他说,抛光的大米虽然外观好看,但加工过程中伴随着大量营养流失,口感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当地主打“不抛光大米”。“我们严格制定了不抛光大米企业标准,不仅锁住大米的营养,还有助于节粮减损,出米率可提高5个百分点。”

在山东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一粒小麦则被“吃干榨尽”,延伸出10多类500多种产品。目前,该企业已构建了从高端育种、订单种植到仓储物流,再到初加工、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餐饮商超等在内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眼下,福建正吸收兄弟省份的一些先进做法,建立健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和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的粮食产业体系,着力挖掘粮食产业经济新增长点,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引领传统粮食产业奔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记者 张辉)

责任编辑:小慧